“五一”假期首日,威海经开区长峰农贸市场迎来如潮客流。从2023年5月更新改造以来,这处传统的菜市场转型升级为闹市里的文化创意街区,展现出别样的烟火气息,成为外地游客体验地道威海市井生活的必选目的地。
上午9时刚过,市场就热闹起来。“海蛎子什么价?海螺多少?爬虾呢?”市民马女士来到海鲜摊前,认真看了看鲜度,边打听着价格,边和丈夫商量着。不过一刻钟,夫妻俩就挑好了两箱海鲜,抹零取整算总账:正好760元。“我们常来这里逛,蔬菜、海鲜、牛羊猪肉一站购齐,价格公道,吃着也放心。”扫码付款的间隙,马女士喜滋滋地分享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我朋友从郑州过来,来了十七八个人,中午送他们两箱海鲜,让中原的朋友也尝尝咱威海的味道。”
在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的威海旅游攻略里,不少“老饕”级别的资深游客推荐:在长峰农贸市场买海鲜自己做,或者请社区食堂、海鲜店加工。河南游客王女士从善如流,把逛长峰农贸市场放在了威海之行的首站。“这里最吸引我的,是吃喝玩乐住一站式体验。”5月1日中午,来自河南鹤壁的王女士一家五口落地威海后,直接打车抵达长峰邻里,在市场买了螃蟹、花蛤等海鲜,拿到社区食堂加工后,结实地过了一把“海鲜自由”的瘾。午饭后,王女士一家人又来到二楼的哈度给A+潮玩运动馆,选购了“一票通玩”,畅玩了射击、赛车、斯诺克、跳舞机、橄榄球、互动高尔夫、保龄球等几十种娱乐项目,全家老少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玩累了直接回3楼酒店休息,方便又舒适,这种感觉倍儿爽。”王女士笑着说。
早晨和傍晚通常是人们买菜的高峰时段,但现在的长峰农贸市场,高人气一直延续至深夜,成为了潮流聚集地。网红墙下,河水倒映着霓虹,一群身穿汉服的年轻人正在拍照“打卡”;美食小屋房,人们吃着烤肉,喝着扎啤,不时跟着音乐吼上几嗓子;天台上灯光串成彩虹桥,人们从灯影里走过,手里提着一日三餐;文创用品店里,游客们左手扶錾,右手持锤,试着在锡皮上錾出精美的纹样……
非遗文化走进农贸市场,是“锡镶记”与“长峰邻里”的双向奔赴。去年8月,威海锡镶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江玉带领团队进驻长峰邻里,工作室取名“锡镶记”。
走进工作室,宋式美学风扑面而来,锡镶、石雕、木雕等器物陈列架上,有的古朴厚重,有的精巧别致,有的风格清雅。来自江苏的赵女士格外喜欢一套锡镶紫陶茶具,爱不释手地赏玩了许久。“锡镶是威海独有的手工艺技艺,特别有韵味。来一趟威海,怎么能不带一件回去?我想送一套给父亲,当作今年父亲节的礼物。”赵女士说。
“2009年,锡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应该有一处威海本土的文化空间。我期待这里可以成为威海城市文化的窗口,把威海的人文文化传播出去。”李江玉表示。
便民摊点、特色美食、非遗文化室、文创小品、潮玩运动……徜徉在长峰邻里,旧时光与新潮流碰撞,烟火气与“潮经济”相融共振,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来消费体验,“网红市场”活力尽显。据统计,“五一”假期首日,农贸市场流通量约10吨,潮玩馆客流量1000人次,假期酒店预订率已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