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上海市青年五十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推出《科创Z世代》之“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专辑”,通过讲述上海青年奋发引领未来、笃行青春之志的故事,探寻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创业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创新密码”。
科技的最前沿,永远是一片未知的“无人区”。本期,我们将对话几位在“无人区”勇敢开疆拓土的年轻人。他们坚定执着,不断探索,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视频时长:5分33秒
吴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研究员
采用新基因测序技术提升遗传病、肿瘤等病症的检出率和测序准确率
陈斌斌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研究员,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主任助理
探索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器件应用,解决微纳电子领域的瓶颈问题
张文龙
朴烯晶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
实现超高纯聚合物材料在新兴产业上的自主可控
01
目前探索的领域发展情况如何?你的团队有哪些优势?
吴凡
我国其实在短读长测序技术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单分子实时荧光测序技术,目前只有一些研究类型的工作。这项技术研发它的难点是在于全集成的芯片技术,需要特别稳定高效的测序深化体系的支持,也就是我们团队的优势。
陈斌斌
我们实验室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这样一个研究梯队,我们有包括材料制备、光谱表征、理论计算以及微结构的表征,这样一个全链条的研究队伍,所以你很容易找到合作,这样的话研究起来更高效一些。
张文龙
我们是国内在超高纯聚合物领域的先行者,在工艺积累、材料的理解、装备体系以及产业链配套上,目前都有先发优势。
02
上海对探索前沿科技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哪些帮助?
吴凡
上海提供了一个特别多样化的环境。我们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它其实是一个院企共建的这么一个新型的科研机构,整合了包括瑞金医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一个从技术研发一直到产品落地的链条的闭环。
陈斌斌
在上海经常能看到国际性的会议,包括前沿领域的这样一些领军的国外的专家过来做一些交流,对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丰富我们的视野是非常大的助力。
张文龙
早期的土地交易、项目备案、企业设立到项目孵化、政策辅导和资金扶持,上海市科委、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零号湾给予了我们非常实质性的支持。而且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方面,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
03
走通从0到100的科技创新之路还需要哪些努力?
张文龙
前沿科技的早期探索阶段,更多要依靠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早期的产业基金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要各司其职,才能更高效去做成事情。
吴凡
最困难的点其实是在于缺乏一个全链条贯通的一个平台,在一个整合的一个平台上面,会比较方便地沟通这些信息的话,这类型的平台并不是特别多。
04
未来5到10 年,在你的探索方向可能会有哪些颠覆性成果出现?
陈斌斌
我觉得一个就是超导研究,零下170多度的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才能够实现的超导,让它真的能够在室温能够工作,比如我们输电的电缆,你可以用低压输电,没有任何损耗地去送电。
张文龙
未来5到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超高纯聚合物最活跃的应用创新市场,在光伏、在半导体、在锂电等新兴产业快速推动材料创新,这些材料最先落地的场景很可能包括人工智能的超算系统、具身智能设备、先进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系统等领域。
05
对于想要投身“新探索”领域的青年,有什么建议?
陈斌斌
有一句老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哪里都不怕”,真是这样,如果在数学、物理和化学有非常好的基础,如果真的哪一天需要在科研上转型时,你会比其他人更游刃有余。
吴凡
主要还是终身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的合作能力。
张文龙
不要害怕走进产业,多和最终应用方直接对话,找到产业真正的痛点。要接受前沿探索的不确定性,资金和时间的消耗是常态,保持信念和耐力比什么都重要。
科学的高峰永远在等待新的攀登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创青年加入探索新领域的行列,不断用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供稿:部新阶层处
编辑: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