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团队成功实施山东省首例“心脏跳动非体外循环下的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该手术突破传统技术限制,在不使用体外循环、ECMO的情况下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据了解,来自泰安的61岁张大爷有十多年心脏病史、13年的糖尿病史,曾接受两次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及广泛心肌缺血。2025年3月,经省立医院医学评估显示,张大爷的INTERMACS分级为4级,属于终末期心衰高危人群,同时合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肾功能不全、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严重问题,病情危急。
对于张大爷而言,人工心脏(LVAD)植入术是延续生命的希望。然而,传统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需要依赖体外循环和ECMO支持,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对于张大爷这样基础条件较差的患者而言风险极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山东省立医院邀请了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教授到院指导。3月26日,刘晓程院长为人工心脏MDT团队进行专项培训。心外科、心内科、麻醉手术科、心脏超声科、临床药学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及临床医学检验部等相关科室的骨干参加。培训内容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从应急预案到术后管理,涵盖手术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3月27日上午,手术正式开始,心外科副主任王正军带领手术团队在刘晓程院长团队的指导下,采用“胸骨上段+左胸小切口”的微创入路方式。通过左胸小切口进入胸腔后,团队在正常跳动的心脏中植入人工心脏,之后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人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心脏跳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完全避免了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副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全身脏器功能,加速张大爷术后康复。而“微创”的开胸方式,避免了常规正中开胸胸廓完整性的破坏,降低了手术创伤,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大幅缩短了张大爷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
整个手术过程中,完全避免了体外循环和ECMO的使用。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在张大爷心脏持续跳动的情况下,精准地完成了人工心脏的植入。术中出血量不足200毫升,全程未进行输血,张大爷的心脏功能始终保持稳定。
术后,张大爷被转入心外ICU,由专业的医护团队进行24小时监护。在多学科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术后第二天早晨,成功为张大爷拔除了气管插管,可正常进食。术后第三天,张大爷已经能够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下床活动。术后一周,张大爷的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活动耐力显著提高。术后三周,经过全面评估,张大爷顺利出院,与家人团聚。
张大爷术后快速康复、精神矍铄、行动自如
“这种手术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人工心脏植入理念,适用于部分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王正军表示,“它不仅避免了体外循环可能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还大幅降低了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为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顶尖的心脏中心能够开展此类高难度手术。
下一步,山东省立医院将建立完善的人工心脏植入患者随访体系,通过长期随访积累更多临床数据,为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通讯员 卢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