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上海市青年五十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推出《科创Z世代》之“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专辑”,通过讲述上海青年奋发引领未来、笃行青春之志的故事,探寻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创业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创新密码”。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不断开拓。如今,空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技术、生态与人文交织的创新场域。本期,我们将对话三位“新空间”领域的开拓者,看看他们是如何不断打破边界,在更新的空间里,找到更广阔的未来→
视频时长:5分37秒
沈盼盼
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新能源科创中心负责人
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开拓绿色能源新空间
余建华
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设计赋能城市更新,焕发城市新活力
宋宇辰
上海思路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用科技重塑文化体验,打造创新活动空间
01
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创新创业方向?
余建华
我最开始是学民俗学的,也就是非物质化遗产方面。写了一些这方面的策划,没想到就是这个规划设计,从区里就变为上海市政府重点规划设计项目,带动了周边区域比如说沿河一公里以外的发展,给我很多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沈盼盼
在2018年,我们院的总工程师,带领我们在做国内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引领号”。我们当时用的是国外的设计软件,非常封闭难用,导致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在“黑匣子”里进行。但是就这么一款软件,垄断了海上风电机组设计行业。所以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开发自己的软件,不能总是被国外垄断。
宋宇辰
我创业的时候,不敢跟我爸妈讲,他们宁愿期待你在做高管,也不希望你成为一个企业家。创业者其实是缺少情绪价值和缺少互相的认同,所以我们想做一个以温度或创业精神为符号的品牌,有别于传统的创业服务品牌,定义为S创(Slush China),是一个创业文化品牌。通过音乐节、摇滚节这些活动,给大家展示,让他们的创业,觉得很有温度。
02
为什么选择了在上海创新创业?
沈盼盼
我觉得上海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很多资助,包括资金、政策、人才培育上的。
宋宇辰
当时只是希望能引入一些国际化的文化和元素,当那些乐队不管是唱西语歌、日语歌还是韩语歌,下面都有很多人大合唱,这样的活动只会在上海有。
余建华
我们公司地处浦东,它有一个引领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跟国际化接轨还是比较多的,是上海不可替代的一个特点。
03
不断突破“新空间”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
宋宇辰
遇到的困难,其实更多的是以年轻人的方式去尝试服务科创行业,它是一个创新文化和社群,在兼顾公司的现金流和客户的预期的时候,怎么能做出一个有调性的一个产品。
沈盼盼
怎么在一个国际垄断的软件市场里,获得用户的认可或者信任。
04
未来“新空间”领域还可能会出现哪些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余建华
整个乡村振兴的发展上,比如5到10年的一个时间,有更多的创业者,或者是更多的产业,人民的生活和居住都能够在乡村得到一些和市中心一样的便利的程度。
沈盼盼
一个是在时间尺度上,我觉得这个技术迭代非常快。像2011年首个风电场,它的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才3兆瓦,现在马上要突破20兆瓦了。第二个是在空间上,风电、海洋能、波浪能、氢能、储能这种多能形式的开发,它其实是从一种单一的能源形式跃升为一种多能的立体的开发。
05
对于想要投身“新空间”领域的青年,您有什么建议?
宋宇辰
对他们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别人的建议,坚定自己内心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撞破南墙,其实才会有一片很广阔的光。
沈盼盼
海上风电是一个传统的能源行业,但是又是一个新兴的新能源行业。没有那些很炫酷的技术场景,更多时候是去研究那些风、浪、土,需要去离岸十几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去戈壁荒滩的新能源大基地。其实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切实做好现在手上的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个技术点钻研好。
余建华
规划设计还是属于社会学,不管在一个大的空间里面还是大的项目当中,或者是小的空间里面、小的项目当中。对这个事情要非常有热情,你今天要干,那过了一年以后你还要继续做吗?我们有句老话,得去挖一口深井,可能这才能够见到地下的水。
三位青年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上海"新空间"的无限可能,当生态融合人文,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带来活力,上海的每一天都在讲述崭新的故事。在这座永远向上生长的城市里,关于空间的想象永无止境。
供稿:部新阶层处
编辑:吴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