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孝经》,道家有《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是一部明清时期流传广泛的劝孝经典,相传由道教尊神文昌帝君所作。全书以“孝道”为核心内容,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的艰苦,养育子女的辛劳,告诫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乃至证果得道。
这种将儒家伦理与佛教因果结合的方式,使其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劝化力,成为民间教化的重要工具。
作为劝善善书的重要典籍,《文昌孝经》在明清时期常被私塾用于教读,也常与《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善书并行传播,影响深远。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孝道的道德观,也体现了儒道合流下民间信仰的独特形态,是了解中国传统孝文化和教化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文昌孝经》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中“宋西山真先生言是经神妙,通明易晓,如家常说话一般……”语,可知其出现时间在宋代或者宋代以前。另外从经文看,《文昌孝经》也缺少《孝经》的古雅,很多地方的确像家常说话一般,这也可能是该书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文昌孝经》托文昌帝君之口,劝导世人尽孝,全书分为七章,即开经启、育子章、体亲章、辨孝章、守身章、教孝章和孝感章。
《文昌孝经》的主要内容
《文昌孝经》作为道家经典,主要弘扬孝道,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孝道对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影响。
孝道的核心思想:经文指出,孝道是自然之道,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孝顺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孝道的层次:经文说,“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其思想精华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说可谓一脉相承。
母亲的辛劳:特别歌颂了母亲养育子女的辛劳,强调母爱是真诚无私的,是生命的灵根。“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行孝的益处:书中提到,“不孝之子,百行莫赎;至孝之家,万劫可消。”孝顺父母不仅能保全自身天性,还能获得上天赐福,消灾避祸,甚至科举成功或证果得道。
自然与孝道的关系: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认为孝道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情感,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
直观起见,下面摘录经文的部分章节,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一、开经启
浩浩紫宸天,郁郁宝华筵,文明光妙道,正觉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完本愿,应验子心坚。
大体意思说,振兴子嗣和解救灾难都要从行孝开始,而文昌帝君倡导的孝道非常灵验,人们应坚心信奉。
二、育子章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纵令易诞,费尽劳苦。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帖衣以裹,谅其饥饱,适其寒暑,痘疹关煞,急遽惊悸,咿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
经文采用四言诗歌的形式叙述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艰辛以及父母育儿的辛劳。后文更是感叹“万般劳瘁有时休,育子辛勤无尽头”。联想到现在独生子女多,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很多父母为了孙辈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往来奔波,甚至为了供养孩子而省吃俭用,再读此经,真让人无限感慨。
三、体亲章
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体我此身,骨禀父生,肉禀母成,一肤一发,或有毁伤,亲心隐痛,子心何安?心为身主,太和蕴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亲本来。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清,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恐有恶声,以拂亲心。力行戒慝,随时加惕,口业不干,身业不作,恐有意业,欺亲欺身,恐有心业,累身累亲。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残亲支体;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伤亲骨肉……
本章主要讲述家庭、宗族之间的相处之道,耳提面命,温情备至。并和《孝经》一样,告诫作儿女的不要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时对控制自己的言行,不做危及父母和家人的事。
还有,《文昌孝经》的体例和思想已经受到佛家大乘经典《地藏本愿经》《金刚经》等的影响。佛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深度影响中国文化,尤其在孝道与因果报应观念上影响极大。到了宋元时期,更加深入人心。《文昌孝经》中明显带有佛教色彩,比如经文中有偈(佛经中的唱词)和咒(宗教或巫术密语)、佛和菩萨字样,并强调因果轮回和报应观念,而且语气中有着明显的慈悲风格。可以说,《文昌孝经》是一个典型的三教融合产物,即儒家为纲,道教为体,佛教为用。其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系是儒家的孝,但表达方式、超自然体系则有浓厚的道教和佛教元素。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源远流长的特点和优点。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