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我来了。”5月1日一早,电瓶车还没停稳,南京市长期照护师赵艳爽朗的笑声已经传进牛牛家里。
脱头盔、穿马甲,赵艳轻轻拨开额前的碎发,仔细洗了手,走到床边。一手扶头,一手托腰,她熟练地把牛牛抱起来,帮牛牛换衣服。赵艳对着牛牛耳边说,“起床啦,咱们刷牙吃早饭了。”
截至去年底,南京“长护险”惠及5.8万人。仅江宁区,就有1200多名像赵艳这样的专业护理员,为失能人员遮风挡雨。去年,南京“长护险”提高基金支付标准,照护机构上门提供的照护服务项目由原来的18项增加到22项。
今年是赵艳为牛牛一家上门服务的第四年。因先天性小儿脑瘫,牛牛从小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4年前,12岁的牛牛作为南京“长护险”第一批受益者,被系统分派给南京福寿康江宁护理站。就在那时,护理员赵艳走入牛牛家。隔天,赵艳就来提供2个小时上门服务,一个月30个小时,4年里几乎没有间断。在牛牛一家看来,赵艳已是“家人”。
“自从她来了,我们终于有能喘口气的机会。”在孩子被接手后,牛牛奶奶终于有时间梳头洗脸。她一边收拾,一边将前一天的脏衣服抱到洗衣机里。此时,赵艳已经给牛牛喂上了饭。因为牛牛食管狭窄,喂一碗粥,赵艳要花半小时。“赵艳有耐心,把我们孩子当自家孩子看,交到她手里最放心。”牛牛奶奶满怀感激。
赵艳手里喂着饭,不时观察牛牛脸色。“很多失能人员没法表达,得通过微表情揣摩他们的心思。” 赵艳说,牛牛想吃饭时,会轻轻吧唧嘴;偏瘫的李大爷吃饱后,会用食指轻轻敲床;中风瘫痪的奶奶助浴时,水温不合适会呜呜叫,叫的急是有点烫,叫一声是水凉了。
现在,赵艳每周为8位失能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其中一半是老年人。每家的需求,赵艳都会单独记录在小本子上。“有急事的话,同事带班也能很快熟悉服务对象情况,不会抓瞎。”
总有人问她,“人还年轻,为什么要干这个”。她说,不少人觉得脏,收入也不高,但她觉得每天能帮到人挺开心。入行这些年,赵艳靠自学考取高级养老护理师证书,她听说前两天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也准备去试一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