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从“电网小白”到“大国工匠”!“智”护特高压的“电网机长”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01 09:03:35

“再近点,注意机器人方向……断股已经修复好了,今天我们用大载重无人机配合自主研发的地线修补机器人,带电修补邹蒙线地线散股的缺陷。”4月26日,李敏和同事在500千伏邹蒙线#107塔用无人机加机器人修补地线。

李敏在测试无人机挂拆接地线装置现场应用(张进 摄)

李敏,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输电运维三班班长,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大工匠、国网楷模、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获得者,拥有超特高压带电作业、无人机电力巡检两大专业的高级技师,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工程。

从电网“小白”,到省内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再到无人机智能巡检电网“机长”,李敏用一心登高的奋斗,写就了特高压巡检的创新之路。

山东100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

2011年,毕业于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李敏,进入国网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工作。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师傅王进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李敏受到师傅王进的感召,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随后师徒二人翻山越岭、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超特高压线路,爬塔走线、带电消缺。

师傅王进正在叮嘱李敏带电作业注意事项(徐可 摄)

在开展带电作业时,李敏要爬上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还要以规定的技术动作完成近半小时的工作任务。李敏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爬塔、走线等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上。

“那时候,做梦都是上山下山、脚不沾地,一天天泡在高压线上。”李敏回忆着初入职场的经历感慨道。靠着不怕苦的韧劲儿,他获得了全国、中央企业、全国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国网山东电力共5级“技术能手”称号,实现了涵盖带电作业和无人机巡检专业的“技术能手”大满贯。

随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坚强可靠的大电网支撑愈发重要。2017年12月,1000千伏泉乐线83号铁塔上发现一处间隔棒的子导线线夹损坏。李敏主动请缨,作为等电位电工采用“吊篮法”进入等电位,完成了带电消除缺陷作业。李敏成为山东省100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

同事和李敏共同庆祝成功完成山东省首次1000千伏带电作业(徐可 摄)

参加工作以来,李敏累计爬塔3000余基,相当于30座珠峰的高度;走线2000余千米,超过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完成重大缺陷带电消除120余次、作业时间超过500小时。

国网首批无人机飞手

2014年11月,山东省首个特高压工程——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开工,拉开了山东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大幕,山东成为全国特高压建设的主战场。随着山东特高压电网的大规模投运,线路里程成倍增长,杆塔高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望远镜看、小本子记”的这种线路巡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巡视需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敏参加了山东电力无人机巡检培训班,经过系统的学习李敏意识到,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必将为输电专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和无数未知的挑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从零开始新征程。

“当时,周围的同事都不看好无人机巡检,也不理解我从带电作业转行到无人机巡检,家人也不支持。”彼时的李敏已经是公司带电作业技术骨干,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自己的“舒适区”。从熟悉的带电作业领域到未知的无人机巡线领域,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遭受了诸多质疑,李敏却在师傅的鼓励与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无人机巡检领域的探索。

网上学习最新的行业前沿讯息,分析各种型号无人机的性能参数,参加各种行业讲座,李敏像一颗种子一样汲取着大地的养分。“我很看好无人机巡检这个专业,我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线路运检专业的应用将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李敏对无人机应用的信念从未动摇。

“公司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且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李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刚开始确实很难,我们去拍绝缘子,拍摄距离总是控制不好,离远了看不清,近了又怕影响线路安对刚开始接触无人机巡检的经历记忆犹新。

为了尽快掌握无人机操作技能,李敏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从零基础开始,在电脑上练习模拟器,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那段时间像着了魔一样,然后操作小的儿童玩具飞机,最后接触电力巡检的多旋翼无人机,每天脑海中时刻想象着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路线。他很快成为了团队中“手感”最好的飞手。2013年,李敏如愿取得了无人机直升机机长资格证书,成为国网山东电力第一批无人机操作员之一,也被教练称为最勤奋和具有操作天赋的人。

李敏刻苦训练无人机操控技能(徐可 摄)

凭借多年积累的带电作业的硬核经验,逐步提升了拍摄清晰度,优化了无人机飞行路径。他手中的“武器”从望远镜变成无人机,扩大了巡线覆盖面、提升了查找缺陷的效率。

无人机“用眼看”还能“动手干”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操控无人机巡视的效率,也逐渐跟不上线路里程的增长速度。李敏和团队再次踏上了创新的征程。

2018年,他带领团队,对全省范围内的145条、1.16万千米的特超高压线路进行扫描建模,研发出了一套“基于激光建模的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在500千伏聊长线,成功完成了国网首次无人机自主巡检现场测试。

自主巡检带来量质提升,随着而来的是每天拍回来大量的照片,人工审图压力大,为了快速查找缺陷,李敏带领团队建立百万级图像样本库,分级处理缺陷隐患,利用算法进行缺陷隐患智能识别训练,最终研发了无人机图像智能识别云平台,让无人机搭上“人工智能快车道”。

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李敏看到无人机在喷射农药和物流配送,创新的火花再次迸发,能不能让无人机代替人工开展作业呢?

李敏和同事们尝试改进照明灯、喷火器、绝缘子检零仪等工具,将它们挂载在无人机上,让无人机具备喊话、照明、喷火等多种功能。2020年,李敏和同事创新“一控六机”自主巡检模式,应用无人机喷火、激光除异物、红外测温、倾斜摄影、激光扫描、带电检修等技术,让线路综合巡检效率较人工巡检提升6倍。

2020年李敏和同事创新“一控六机”自主巡检模式(张进 摄)

2021年,李敏带队选定特高压站和密集通道的4处位置部署无人机机巢,规划25条巡检航线,推动机巢网格化自主巡检落地应用,作业人员在监控室就能远程操控无人机按指令开展巡检作业。

“我干了6年的超特高压带电作业,知道这活儿有多累,作业人员的体力与精力,应当投入到消除电力缺陷上,而不是耗费在攀爬铁塔上。”

2022年研发“无人机+导线挂架+电动升降装置”的带电作业新模式,实现上导线“一键升降、地面直达”,省去了爬塔和走线时间,用最少的人员、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体力消耗完成等电位作业。

2023年3月,可视化巡视发现1000千伏泉乐线挂了一只风筝,由于当天风力较大,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激光炮难以瞄准风筝线。这随时可能引发短路跳闸,需要紧急开展带电作业摘除。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中,李敏沉着的操纵无人机搭载喷火装置升空,无人机精准悬停在线路下方,火舌瞬间熔断风筝线,仅用10分钟便完成作业,无人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清障员”。

李敏在调试无人机+铁塔挂架智能应用设备(隗茂春 摄)

紧随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全员、全域、全速创新的步伐,2024年,李敏加入“进·新”创新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目前,正和团队一起研发基于无人机的多功能载荷应用装置,让无人机具备绝缘子检零、地线修补等多种检修功能,真正实现了无人机从“用眼看”到“动手干”的巨大跨越。

李敏工作的十四年,正赶上了中国特高压电网的大建设大发展。十四年间,他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项项突破,累计取得8项“首创”性成果,获得14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奖项和26项国家专利授权,1项研发成果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补助项目,实现了线路巡检由“人巡”到“机巡”再到“智巡”的创造性、革命性的转变。

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登高,一心实干,国网山东电力的“电网机长”李敏,正在用奋斗点亮万家灯火,用科技开启电网无人机“智巡”新时代,继续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新而变,向高而攀!

(大众新闻 郭轶敏 王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