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一江一河”滨水区首座生境花园开放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4-27 20:04:40


孩子们握着画笔慢慢勾勒出眼前的花草,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对准掠过的翠鸟,大大小小的科普展板为散步市民串起自然观察动线……浦东东岸滨江24公里慢行系统的起点——杨浦大桥下,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区域首座生境花园“生境东岸”日前正式建成开放。



生境花园是将“生境”和“花园”融合在一起的、具有栖息地功能的绿地空间。其既具有栖息地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2019年,长宁区打造了上海第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社区生境花园。2023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携手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浦东滨江绿化管理部门等合作单位启动“生境东岸”项目,尝试探索在大型公共开放空间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强生境质量和城市韧性。



这处位于杨浦大桥下的生境花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一处约670平方米的人工水体,并有湿地、林下绿地、无上木绿地等多种生境类型。设计团队对场地初始状况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14种鸟类、4种蜻蜓、5种传粉昆虫和20余种植物,并观察到大量鸟类和传粉昆虫类经过这里。


“如果进行有效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改造,周边的野生动物将有可利用路径迁徙停留,亦可充分利用场地内的食源、水源和庇护所。”设计团队保留原有的优质生境与生态功能,运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手段与创新设计思维,将这里变成一个生动鲜活的“自然课堂”。


于是,池塘里有了不同高度的抛石,来提升野生动物靠近水源饮水、清洁身体、借水调节体温的可能性。本地的挺水、沉水和浮叶植物得以增加,并在建设初期适当引入本土鱼类和底栖生物,帮助建立更加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针对鸟类、传粉昆虫的覆盖各个季节的蜜源、食源和本地寄主植物,大幅提升生态功能。



花园里还加入了科普牌、展示板、互动艺术装置、墙绘等丰富多样的科普解说解义系统。“传粉昆虫友好花园”里设有一处人工蜂巢,利用不同直径的中空芦苇管为独栖蜂搭建独特的栖息空间,吸引筑巢性独栖蜂在这里繁殖。市民靠近竖立在池塘边的艺术作品《池声》,可以从隐藏其中的耳机里听到池塘水底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仅来自水波和底栖生物,也混杂着边上黄浦江轮船以及周围大型机械所产生的影响。


“当我们为传粉昆虫留下授粉的通道,为鸟类提供饮水沐浴的台阶……每一处细节都在彰显着一个理念:城市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共生。”在生境东岸发起人、东岸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鲍伶俐眼中,“生境东岸”不仅是一座花园,更是一座连接自然与城市的桥梁。


今年发布的《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 年)》,将“培育生境花园展示乡土物种” 作为恢复自然生境、生态共栖的重要举措。“生境东岸”不仅是景观设计,更是城市生态修复的实践工具,通过“小而美”的介入,为高密度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可持续解决方案。



“在这里,生态艺术与科普交融,四季流转中,高校科研机构将通过仪器监测记录生物多样性变化,艺术家在创作、策展中传递绿色理念,孩子在科普活动和工作坊中读懂生态,市民在流水淙淙和鸟鸣声声中获得放松和疗愈。”鲍伶俐介绍,项目将联合周边学校、企业、社区,充分利用好这一自然教育空间,并将构建多方共治机制服务“生境东岸”的养护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