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5号楼,这里虽然只有80多平方米大,却是一个多种功能兼具的场所。既是职工休憩室,又是微型图书馆,还是活动中心、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点。
走进5号楼,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被一片绿意包围着的“抖擞精神”四个大字,门口生机勃勃的绿植设计,在“一本正经”的院落中显得格外温馨。
推开门,房间里温暖的阳光穿梭于每个微隙,明亮而舒畅,空间里散发着一种温柔宁静的气息。
“多肉身上坏掉的叶子就像我们的负面情绪,大家把坏叶子去除掉再栽入花盆,剩下的只有美丽的花朵和我们的好心情。”
平日里在写字楼忙碌的白领,此刻正在手作老师的带领下,专注地给多肉植物填土、塑形。在附近工作的殷先生表示:“平时工作忙,难得有机会参加这种活动,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很多。”
当指尖触碰泥土的温热
当绿意一点点填满花盆
焦虑和压力
也随着呼吸慢慢沉淀
在活动区域的前方,便是微型图书馆。图书品种丰富,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和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供前来休息的人自助阅读并可外借。
房间的外侧,还有一处“袖珍小花园”,地面铺着平整光滑的深褐色瓷砖,简单洁净的桌椅让人可以喝咖啡的同时,也能享受一下户外的阳光。
要说咖啡屋里最吸睛的,肯定是那些无处不在的文创设计。咖啡杯、杯套、杯垫、封条等配套设计别具一格,都充满了巧思。
“这个图案代表沟通、这个代表社会关爱、这个代表心灵解锁……”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宣教科科长庄晓伟指着杯子上的图案介绍道:“每个图案都有意义,都包含了精神健康的元素。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传播精神健康服务理念。”
蒋红是抖擞精神咖啡屋的咖啡师,同时,她也是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康复师。这里作为社区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点,为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提供就业实习培训。
“他们在这里学习制作咖啡、做服务员,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蒋红道。
午休时分,人渐渐多了起来,咖啡屋化成了职工们的心灵充电站。有人分享最近读的书,有人吐槽工作难题。
当咖啡香漫过
职业身份的界限
每个人都被还原成
需要被温暖的人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创新打造的抖擞精神咖啡屋,是一个集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温馨空间。这个80多平方米的特色平台,通过咖啡文化这一亲切载体,巧妙地将专业精神卫生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咖啡屋以清新的绿色为主调,象征着希望与成长。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用心:咖啡杯上印制的“沟通”“关爱”等温暖字眼,空间里点缀的绿丝带元素,都在无声地传递着精神健康的理念。这里不仅是职工休憩的港湾,更是连接专业服务与社区需求的桥梁。
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转化为一杯杯温暖的咖啡、一次次真诚的对话。通过与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这里也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基地,累计督导带教高校社工专业学生20余人。
抖擞精神咖啡屋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消除着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误解与偏见。在这里,专业与温情并存,服务与成长共进,为营造包容、关爱的社会氛围贡献着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