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新华时论|“压力测试”倒逼“韧性突围”

转自:交汇点 2025-04-22 19:49:09

逆风方显韧性。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极限“压力测试”。作为经济大省、外贸大省,江苏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9%;加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苏州一季度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4.3%,显现出弥足珍贵的韧性和潜力。

压力也是动力。弹簧在受压时积蓄势能,一旦释放便迸发出强劲的力量;企业面对外部压力,往往能激发创新潜能,推出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这几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本土替代进程加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将美国制裁称为“华为最好的广告”;中国已形成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光伏行业,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0%。事实证明,封锁越严苛,突破越迫切;制裁越严厉,创新越澎湃。

外部压力催生政策加力。经过多年大风大浪的考验,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政策“工具箱”充足。面对关税战带来的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构建起抵御外部风险的坚实屏障。短期层面,关税反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迅速推出,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信贷便利化、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保障资金链的稳定。依托“内销选择性征税”政策,苏州一家企业仅一项产品,一季度就节约成本约8240万元。中长期来看,加强内外贸一体式政策支持,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等一系列“持续加力、更加给力”的增量政策,将进一步破解发展瓶颈,释放增长潜力。

有专家认为,“应将当前外部危机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利用外部压力拓展中国国内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当外循环遭遇逆流,14亿人的内需市场成为抵御风浪的“压舱石”。过境免签政策显效,中国入境游热度攀升;县域消费异军突起,带动下沉市场爆发;新型消费加速下乡,2023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比十年前增长近13倍。把“绊脚石”变“垫脚石”,外贸企业当借此契机,积极调整战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将原本面向国际市场的优质产品推向国内消费者。通过开展电商业务等方式,实现内外贸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压力的“反向助推”,本质上是外部冲击与内生动力共振的结果。关税战让中国企业深刻认识到,依赖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修炼内功”,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关税战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不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企业的积极自救、政策的有力支持、各方的合力托举下,中国外贸不仅能够稳住阵脚,还能在转型升级中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次次“压力测试”,锤炼出中国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和魄力。广交会上,中国机器人实力“圈粉”,有英国采购商现场下单采购2000只机器狗;跨境电商App敦煌网爆火,日前97个国家交易额增速超过100%……压力从来压不垮中国,强大的韧性和创新活力,将带领中国经济穿越逆流、破浪前行。(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