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星期日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记者基层微调研|这里的青年为何纷纷进社区上课?

转自:交汇点 2025-04-22 19:07:19

交汇点讯 4月21日晚,扬州市广陵区仁丰里13号,6位年轻人轻轻拨动琴弦,指尖发出“吱吱呀呀”声音,手法略显笨拙。

这是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居民房淼淼初次接触古琴。白天,她在一家少儿培训机构里做老师,下了班就赶到社区青年夜校上课。“平时没机会学,这次一接触就爱上了。我还拉上小伙伴一起来。”

“这是琴首,这是琴尾。弹琴先识琴。”课上,古琴广陵琴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戴左干讲起琴的构造,还抚了一曲《沧海一声笑》。“有年轻人对我说,平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学琴,心能静下来。”戴左干说,她来夜校教古琴,就是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在忙碌之余“喘一口气”。

夜校曾是很多人扫盲、培训的时代记忆。如今,“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正成为一种热门的夜生活方式。唱昆曲、制香、刻字、烘焙、陶艺、养生……身在扬州,年轻人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广陵区目前有12个社区开办“青年夜校”,今年已开展65节社区公益课堂,共有1000余人报名。

靠近这些上夜校的年轻人,记者发现他们有热爱非遗的,也有的想“恶补”新知,还有纯粹为去去“班味”、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理由多种多样,想法却如出一辙:上班在公司、下班宅在家,闲时刷手机、偶尔发发呆,一天就过去了,不如走出家门、学点东西。“上夜校,心态都不一样,恨不得多学一点。”房淼淼说,她去年上了一次编织课,体验很棒。今年看到夜校开古琴课,她马上报了名。

在扬州,“青年友好”是夜校独树一帜的打开方式。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相比,中青年教育还存在空白。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雪松发现,社区里,孩子们有“四点半课堂”,老人去老年大学,但年轻人还在家里刷手机。为了让年轻人走进夜校,社区夜校授课时间与工作时间“错峰”,授课地点也方便到达,对年轻人格外友好。

“青年在哪里,青年夜校就办在哪里。”扬州团市委权益部负责人刘枫说,扬州充分用好党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青年工作生活聚集地、网红打卡地开设青年夜校,向城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重点产业链等辐射,共设立青年夜校教学点89个、实践体验点112个,形成15分钟“便携学习圈”,不断扩大对青年的辐射力和覆盖面。

夜校火了,还得能细水长流。张雪松认为,丰富的课程、优质的师资是吸引人来的关键。仁丰里街区主街长700多米,两侧排布着各种民俗文化博物馆、非遗工作室,有昆曲、编绳、木刻、木偶、编织等15类。社区挖掘本地非遗达人、商家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化运营方式,打造成熟度高、活跃度高的青年夜校。

旌忠寺社区今年第一期传统文化技艺研习班开了3堂课:剪纸、古琴、编织。说起师资,张雪松如数家珍:非遗剪纸请的是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章荣,他学习“扬州剪纸”40余年;戴左干师从广陵琴派传承人,培养古琴演奏者百人;编织老师倪璇从事藤编钩织培训多年,在多个社区和公益组织中举办藤编、钩织培训班。

夜校有了名师,吸引一批批青年走进社区、回到课堂。“为年轻人需求买单,这种可持续公益是扬州青年夜校持续火爆的一大要素。”扬州市广陵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董大军说,年轻人的需求一直存在,广陵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支持”相配合的途径,拿出一部分党建工作经费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公共资源向夜校适度倾斜,帮助青年获得种类丰富的课程服务,让社区成为人人想来的好地方。

据了解,扬州青年夜校已打破单向输出的培养模式,将青年夜校项目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学员参与“文化振兴乡村行”系列活动、非遗文创市集等,让学员在展示所学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民生保障。

“青春与社区共长,治理偕教育同行。”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张其龙说,扬州将系统整合行业“大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质教师等资源,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与配套服务下沉,持续挖掘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和课程形式,科学监管夜校运作,引导更多青年人参与进来,让社会治理与青年发展同频同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