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感染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交流,2025年4月19日,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感染与健康研究院、上海华申微生物与感染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学科精细化发展合作论坛、上海市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IDC项目总结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疾控局局长张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郑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等领导及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学术周以“打破界限,拓展前沿”为主题,设置了多个分会场,涵盖以下核心模块:HKU(港大)- NMCID(国传)联合国际临床试验能力培训班;全面提升细菌真菌诊治能力学习班;感染重症实训- FCCS基础重症支持课程;呼吸道病毒流行应对——临床诊治与前沿研究;提升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思维——国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心(ERC)科研能力培训班;医防融合,临床精准诊疗网络能力提升与路径研讨会;疑难肝病诊治能力提升与路径(CCLD精华讨论会);破解感染谜题,解码发热真相——疑难感染性疾病与发热待查诊治能力提升论坛(第十一季疑难感染病临床思维训练营);慢乙肝功能性治愈全流程管理论坛;肝衰竭人工肝与肝移植感染论坛;重大传染病——科技赋能,为消除疾病流行再启程等。不仅发布最新临床数据与研究成果,更特设疑难病例讨论、国际培训课程、学科能力提升路径研讨等环节,助力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交流、提升诊疗水平。
完善公卫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
如何促进“防-治融合”体系的建设?如何加强传染病专业人员的持续培训?如何在传染病消除工作中实现平战结合?李兰娟院士指出以上三大问题的解决将为疫情发生时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提供充分保障,必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与结核病作为重大传染病,在新型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王福生院士表示,在临床治愈等防治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例如,全球仍有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结核病的临床耐药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面对这些挑战,科技突破无疑是关键武器。
翁心华终身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感染病领域工作近 60 年的体会,他强调要持续学习、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注重多学科及多部门的协作以及坚持研究创新和临床实践。
华山医院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体单位,致力于全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感染病诊疗中心,在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系列成果。面对全球传染病防控挑战,郑宁书记强调,需通过学科精细化发展、医防融合及新技术应用,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
张浩局长表示,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体系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在大流行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救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他强调,公立医院要具备平急转换机制,做好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医院的硬件资源,还有学科对人才的培养。
展示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果
开幕式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大会主席张文宏教授作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上海市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IDC项目总结会工作汇报。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场斗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停止争执,做好有效的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预案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张文宏教授提出,“要致力于为传染病和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探索新路径,建设一个融合创新且富有韧性的新感染病学科。”加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提升其早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医防融合体系,将公共卫生理念融入日常医疗实践中;做好医疗救治能力储备,打造一个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救治体系以及应对未来大流行的科技平台。
本次大会还展示了上海市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IDC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张文宏教授介绍,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示范诊治中心(组长单位),市级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区域临床诊治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平急结合的重大传染病救治平台及三级网络体系。
《免疫抑制剂与结核潜伏感染激活的
临床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
结核病一直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目前全球约有1/4的人口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随着免疫抑制剂种类的不断增加和广泛应用,结核潜伏感染再激活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
学术周上,《免疫抑制剂与结核潜伏感染激活的临床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发布仪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阮巧玲副教授主持,共识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牵头,联合国内42名顶级专家倾力编撰而成;共识涵盖了当前临床常用的11大类免疫抑制剂,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国内实际的临床应用经验,回答使用这些免疫抑制剂前是否需要进行结核潜伏感染筛查以及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等问题。共识的制定专家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邵凌云教授表示,该共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为不同专科的医师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提供重要的指导。共识牵头人张文宏教授表示,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和共识制定对于年轻医生提升诊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学会将制定更多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指南和共识。
华山感染团队科普新作
《抗生素简史》正式发布
学术周期间,华山感染团队科普新作《抗生素简史》正式发布。作为“人类与传染病”系列的收官之作,该书以生动的故事为线索,串联起抗生素的百年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着重强调了规范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以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风险。本书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不仅为医学界和学术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也适合广大公众阅读,本届学术周的参会者可申领该科普读物,助力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推动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理念传播。
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于4 月 18 日至 20 日、5 月 9 日至 11 日举办,汇聚感染病科、肝病科、呼吸内科、临床微生物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领域的医卫人员和专家学者,搭建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与公共卫生深度对话的平台。通过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推动感染病诊疗规范的优化升级,促进防控策略的创新发展,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专业支撑。
各分论坛现场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