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6个联合国中文日到来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以汉字为媒,4月17日启动《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专题展览,并通过讲座、民俗体验等多种形式,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架起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
本次展览通过“何以为家、何以为国、家国相依”三大篇章徐徐展开,解码汉字中蕴含的家国密码。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王睿的解说中,嘉宾与师生直观领略汉字语言的魅力,共同探索中华民族的家国故事,感悟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甲骨文不仅是占卜的记录,更是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图谱。”中国文字博物馆杨军辉研究员作《文字证史,文字记史》专题讲座,通过解读甲骨文的演变密码,揭示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古文字体系的生命力,让在场观众领略到汉字承载的文明厚度。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分享自己与汉字结缘的经历,俄罗斯留学生王泽介绍,他从绘画中衍生了对汉字的喜爱,将其视作一种艺术,并在父亲的鼓励下更深入地学习中文。“在我11岁时,偶然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朋友,这让我对中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埃及留学生马晓玫则讲述了自己与汉语的奇妙邂逅,她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中文,对中文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感到着迷,尤其是对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感到惊叹不已。
活动最后的“文字工作坊”环节,中外学子共同体验民俗字印刷、甲骨刻写等,让抽象的汉字变得可触可感。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副馆长孔令涛表示,在推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汉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沟通着中国与世界。全球化语境下,本次中文日系列活动以创新的形式诠释了汉字的文化价值。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始终秉持“语汇世界 言聚全球”的立馆理念,持续开展各类彰显世界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在上外构建传播中国的叙事体系和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外语教育新生态实践中贡献语博力量。
■记者 刘芮孜 文
■文字编辑 沈莉娜
■栏目责编 桂可欣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