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根手指?”“4根!我终于又能‘看见’了……”
近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眼科中心,当眼科主任陈吉利解开蒙在李奶奶眼睛上的纱布后,重见“光明”的她,眼里满是惊喜和感激。
今年73岁的李奶奶双眼患白内障已多年,因恐惧手术,平时只好在家里摸着墙壁、家具等行走,日常生活多有不便。3月初,老人开始出现看不见东西,并伴有眼痛、头痛、恶心和呕吐等情况。
“我一直都以为‘要等白内障成熟了才能做手术’,但这次实在是忍不了了……”在来到市北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后,李奶奶被诊断为白内障膨胀诱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急需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其角膜完全水肿,眼压高达70多mmHg,前房因白内障膨胀几乎消失,此时的她已不再适合做白内障手术,只能先进行青光眼手术。
日前,由市北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陈吉利主刀,先为李奶奶进行了复杂的四级前节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手术,并于一个月后为其进行白内障手术。“现在,李奶奶的视力恢复到了0.5,并且也把青光眼发作的诱因排除掉了。”陈吉利欣慰地告诉记者。
误区一:白内障要等成熟再做手术
记者从院方了解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属于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最佳方案。然而,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有不少像李奶奶这样,存在“白内障要等成熟再做手术”等误区的患者。
“过去,由于手术技术的局限性,医生确实需要等待白内障‘成熟’后才能进行手术。但如今,随着高清手术显微镜的普及,这种观念早已过时,白内障手术早已不需要等到‘成熟’。”陈吉利表示。
为什么不能等白内障“熟透”?
陈吉利解释说,如果等到白内障“熟透”,晶状体过硬,反而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而且,等待白内障成熟的过程,患者会经历漫长的低视力阶段,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白内障如果一直不治疗,可能会引发白内障膨胀引发青光眼、白内障溶解引发葡萄膜炎等并发症,这些对眼睛的伤害更大。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
陈吉利告诉记者,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不是等待白内障“成熟”,而是应由专业的眼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如果白内障开始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例如看书、看电视、做饭、出行等活动时,且没有其他禁忌症,建议尽早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避免并发症。
陈吉利介绍,白内障复明手术是市北医院眼科中心的传统特色之一。现在的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超声乳化技术,手术切口非常小,一般只有2 - 3毫米,术后恢复快,切口可以自行愈合,不需要缝针;手术时间短,十分钟就能完成,对身体的负担非常小;并且是日间手术,做完就能回家。
记者了解到,除了“白内障要等成熟后才能手术”这个误区外,不少市民对白内障的治疗还存在以下困惑和误区。
误区二:人工晶体越贵越好
“人工晶体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而是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生活需求和经济状况来综合判断。”陈吉利介绍,普通非球面折叠人工晶体价格亲民,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而高端多焦点晶体虽然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但价格较高,并且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装多焦人工晶体。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实际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人工晶体,所以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工晶体才是最好的。
误区三: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非手术疗法根治
在信息时代,不少患者盲目相信一些不实广告宣传,认为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滴眼液或其他非手术疗法治愈,从而避免手术。陈吉利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特效药”或非手术疗法可以根治白内障,手术摘除浑浊的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的最佳方案。白内障的本质是晶状体的蛋白质变性导致的混浊,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药物可能在早期对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误区四:年纪大了,没必要做手术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弱,手术风险高,没必要折腾。但实际上,白内障手术对年龄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即使是高龄老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可以接受手术。
据悉,陈吉利曾先后为5位百岁老人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后,视力的改善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让老人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减少摔倒等意外的发生。
(通讯员:喻文龙;图片来源:喻文龙、倪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