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浦东新区本土咖啡店“一尺花园”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新,成功入选欧洲案例中心(The Case Centre),成为国际商学院教学研究的重要样本。
入选欧洲案例中心,浦东商业创新获得国际认可
全球知名商科教育案例库——欧洲案例中心成立于1973年,是全球管理学领域三大权威案例库之一,其收录标准以原创性、教学价值及实践指导性为核心。此次“一尺花园”入选的案例详细剖析了其从初创到扩张的商业逻辑,尤其是如何通过文化赋能打破传统咖啡行业的竞争壁垒。
中国的咖啡市场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直是国内外企业关注的焦点,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一尺花园”以其独特的融合文化和审美与咖啡新颖的经营方式另辟蹊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次入选反映了世界对中国咖啡市场以及对这一新颖经营模式的兴趣。
“一尺花园”合伙人张梦翔介绍:“我们案例的收录,能从更主动的层面上去展现东方品牌的魅力,甚至说打破他们对于东方文化认知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我们品牌的国际声誉,品牌的出海毫无疑问也是可以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也希望一尺花园的案例,能成为一个可借鉴的商业范本。”
“在一尺花园的案例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咖啡这一新兴事物,展现了创造力,也展现出了深刻的自信。”案例撰写者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炎介绍。他与团队历时一年完成案例撰写,期间经过三次修改,最终通过严苛审核。赵炎认为,“一尺花园”的成功得益于两大核心: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咖啡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在门店中引入老宅、园林文化等体验;二是精准绑定城市更新,通过改造历史建筑,赋予品牌独特的人文价值。
从浦东起步,“一尺花园”挖掘传统文化价值
这次被收录的案例主要是有关于“一尺花园”的经营模式和运营策略。
在浦东合庆镇陶家宅古色古香的院落里,纷至沓来的游客手捧咖啡在老宅中拍照打卡,这座百年老宅正是“一尺花园”出发的起点。起初,这里是一家独具特色的民宿,随着客人对咖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间小小的咖啡店在老宅中应运而生,“一尺花园”的雏形也逐渐显现。
“一尺花园”从浦东合庆镇启航出发,以“咖啡+文化+空间”的复合业态迅速崭露头角。创始人褚玉玺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历史韵味与时尚体验的第三空间。
“一尺花园”合伙人说:“我们其实选择了一条和很多咖啡品牌都不太一样的发展路线,我们没有选择去卷低价或者是仅仅一心扑在咖啡上。我们发现了很多用户对于场景消费、情绪消费的需求,加上我们本身就认为历史建筑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结合现在存量发展的策略,所以我们想到了以咖啡作为桥梁,将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做一些结合。”
在上海咖啡店林立的格局中,“一尺花园”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改造历史建筑、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将咖啡馆打造成复合的文化空间。
“一尺花园”从一家咖啡馆起步,在浦东这片热土上,逐步发展为集餐饮、设计、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成为浦东本土企业创新发展的缩影。
2025年开门红,浦东门店业绩持续增长
从陶家宅店出发,“一尺花园”在全国迅速扩张了70多家门店,逐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2025年第一季度,“一尺花园”浦东门店实现总营业额超3293万元,同比增长31.4%,接待客流量超60万人次,增幅达29.6%。
同时,今年“一尺花园”已经在浦东新开了友城公园店,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749人次。目前项目中浦东还规划有三家新门店。
“我们选址的逻辑,核心是构建与城市生态空间深度融合的商业形态。这样的逻辑,契合浦东‘十四五’规划。这种‘生态型第三空间’的塑造,满足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作为属性多元的‘文商旅’综合体,我们也能通过商业场景活化公共空间,把整体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复合生态推进。”“一尺花园”合伙人表示。
在浦东新区,“一尺花园”的“蝴蝶效应”仍在持续。随着更多门店落地与新消费场景开发,其带动的不仅是餐饮消费,还包括设计、文创、旅游等产业链的延伸。
正如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炎所言:“案例明确指出,政府的支持对一尺花园的成功必不可缺。对浦东新区乃至上海而言,此案例展示了上海的经济活力以及对新兴事物的包容。更重要的是,一尺花园对环境以及对审美的追求,也反映出上海的理念:发展经济固然重要,追求和谐与美也必不可缺。 这一点,可能是全世界投资者内心都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