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35年前,浦东还是一片阡陌稻田。35年间,50余个“中国第一”在浦东诞生: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公司、第一张外籍人才“绿卡”……
35年后的今天,浦东以全国1/80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76的GDP、1/17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15的实到外资。
回顾过去的35年,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浦东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政策红利、地理位置、长三角发展基础三个方面:
1990年,国务院对浦东的开发开放进行了明确的政策定位。在中央政策之外,上海也给出了特殊支持。如在启动浦东开发的时候,上海就提出“金融先行”的口号,鼓励外资银行迁至浦东;1999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如今上海有‘五个中心’,其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都在浦东。”
步入第36个年头,面对全球经贸形势陡增的不确定性,浦东如何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对开放与创新给出新定义,成为关键。
耕耘产业新沃土
在浦东GDP从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8万亿元过程中,先导产业在浦东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已成为浦东新区的先导产业,2024年总规模达8400亿元,占浦东新区全年生产总值的近50%。这一占比相较上海全市更高,2024年上海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在全年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33.4%。
曾刚指出,作为改革开放高地,浦东最关键的是在从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今的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新兴的要素、产业、业态、技术方面承担新的责任。“不只是产业规模,浦东对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核心支撑,尤其是在新兴产业方面贡献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张江科学城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营收超4700亿元,占浦东新区的一半。这里集聚了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已成为中国创新的一个品牌、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
放眼世界,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国际一流科学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4月18日的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会上,张江科学城启动科创布局优化行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等五大行动,明确了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建成活力四射的一流科学城;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
其中,科创布局优化行动对三大先导产业作出部署: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园等为重点,推动芯片设计创新,高端制造突破,核心装备攻坚;以张江药谷、创新药基地为重点,加强原创药械研发,推动原创成果本地转化生产;以模力社区等为重点,加强垂类大模型研发应用,全力打造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一系列科创产业服务平台同步揭牌,包括张江创新生态孵化基地、张江融资服务中心、人形机器人服务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建议,下一步,要着力补上创新生态衔接断层短板,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创新策源、更加强化民营科技大企业在创新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爱护和培育小型科技企业。这是创新生态的底层,更是创新的活力源泉。可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保护创新权益,打造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热带雨林和肥沃土壤。
稳筑外资强磁场
多年来,浦东凭借持续提升的开放水平、雄厚的产业根基、优厚的外资政策,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步成为外资集聚的高地。
数据显示,目前浦东新区外资企业和分支机构已达2.8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全市占比近50%。
招引外资和外企是浦东改革开放以来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这一发展路径正面临一些压力。《关于浦东新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显示, 2024年浦东实到外资完成情况与年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曾刚对记者指出,浦东当前主要面临三点压力:一是浦西在改革开放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如两省一市正联合打造虹桥国际枢纽;二是政策红利正从浦东扩散到其他地区,如自贸区已在中国多点开花;三是国际经贸形式发生了变化。
面对内外压力,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成为浦东的一项重点工作。21世纪经济报道也注意到,目前国家层面已发布“稳外资20条”,不少地方也已出台了相关文件。
4月15日,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印发《浦东新区关于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支持措施》(下简称《支持措施》),将自5月15日起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支持措施》围绕促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持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提高投资运营法治化、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力度四方面提出多条举措。
例如,《支持措施》提出,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围绕浦东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延链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推进一批增值电信、保税维修、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领域外资项目落地。
《支持措施》也提出,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和QFLP投资试点,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浦东城市更新。
在新的竞争与合作形势下,曾刚建议浦东兼顾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如浦东近日推出了“共赢浦东合伙人”机制,也可以考虑和周边省市合作,相互成就。另外,在发展外资总部经济之外,浦东也要重视央国企、民营企业总部,比如浦东可以搭建长三角公共平台,作为总部经济的孵化机构。
新造黄金出海口
浦东是国内与国际互连的“双向门户”,既是外资和外企入华的重要入口,也是中资和中企出海的重要出口。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浦东累计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在海外设立公司,累计投资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是大趋势,叠加当前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助力企业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出海、打造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沿,成为浦东面对的新课题。
围绕这个新课题,浦东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4月18日,浦东宣布将实施《浦东新区支持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强调浦东新区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策略,遵循“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国际化布局、专业化服务”的原则,在有效防范潜在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企业“走出去”。
浦东新区将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全球化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重大装备、中间产品、科技研发、专业服务、技术标准等出海,以此提升上海“五个中心”的发展能级。
同时,浦东推出综合型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集聚超8000家中外金融机构以及3000家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调查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
对此,上海跃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合规总监吴景文对记者表示,平台的推出将有助于企业出海,虽然目前还不太清楚平台的具体运作方式,但其公司后续肯定会尝试利用这一平台。
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介绍,浦东将搭建“1+X”服务网络,“1”是“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X”是在海外设立X个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驿站,为企业在海外发展做好有力的支撑保障。
他表示,浦东将为出海企业提供政务、专业、金融等服务支撑。浦东将出台境外投资、跨境结算、数据出境、国别地区指南等一揽子公共服务政策,引导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机构跨领域、组团式合作,组织各类金融机构对接、提供多元融资服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