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最近举办了一场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为企业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出海”链接阿拉伯国家资源提供平台;浦东新区拿出了最好的办公空间资源,在花木保利浦开金融中心打造综合型企业“出海”服务平台……
美国“关税大棒”进一步加剧全球经贸格局走势的不确定性。上海各区纷纷出招,及时回应各类“出海”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对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
浦东新区全新打造的综合型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集聚超8000家中外金融机构以及3000家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调查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
根据新发布的《浦东新区支持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浦东将努力成为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力争到“十五五”期末,培育400家“出海”先锋企业、100家“出海”企业总部。
在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企业“出海”服务联盟将根据企业需求,常态化举办系列“出海”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涵盖投资咨询、法律合规、金融支持、品牌营销、供应链赋能、ESG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有效解决企业“出海”融资、合规成本高,获取资源分散等痛点,助力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出海”。近期该区还将推出“前置货站”政策,重构航空货运流程,实现跨境物流“加速度”。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同样驻扎着大批“出海”企业。这里的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也已集聚了金融、法律、税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十大类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精准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走出去”。
专注于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综合运营服务商宏信建发就是这一平台的受益者。为加速国际化战略,宏信建发选择东南亚作为海外扩张的起点,但面临着法律适用性障碍和政策争取的挑战。当企业带着问题来到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时,中心立刻为企业联络了金杜律师事务所,后者迅速完成对马来西亚、越南等七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环境的调研,在专业机构的支撑下,宏信建发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成功完成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仓库租赁以及设备进口报关工作,顺利进军海外。
充分加大金融护航力度
上海民营企业已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2024年,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44万亿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金融活水的保驾护航,则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挑战的关键力量。
事实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都是金融部门关注的重点。去年10月,聚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上海出台了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取得积极成效。根据上海金融监管局统计,截至去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全年累计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48%,较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
为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去年修订完善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市委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把新一轮奖补资金的规模由每年2.5亿元提升到5亿元,将科技、外贸、农业等重点行业贷款不良率原0.5%的补偿门槛全部取消,补偿比例提升到55%,对首次贷款额外再提高5%;信贷奖励资金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市融资担保基金资本金目前已从100亿元增加到184.69亿元。近期市委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还推出了汇率避险担保增信产品,助力外贸企业应对形势变化。今年,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服务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和放大器作用。
本文来源:文汇报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