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星期四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松江一中第六轮“春蕾计划”,够“硬核”!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4-20 17:48:17

各班教室公用电脑统一植入DeepSeek、豆包、纳米搜索、通义千问、KIMI等人工智能工具,支持学生用AI开脑洞、长本领;学生组建“声音考古队”,在教学楼走廊捕捉不同语调的“老师好”,计划开发“校园声纹时光胶囊”……距离第六轮“春蕾计划”发布仅半个月,各类AI解锁学习新方式、新场景的“硬核”行动在松江一中校园里掀起了不小的声浪。

“拥抱技术,改变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春天里,既能锻造向下扎根的定力,又能萌发向上生长的勇气。”松江一中教学工作负责人杨健介绍,“春蕾计划”作为学校的教学品牌,自2020年创立以来,轮轮有新动作,轮轮创新突破。第六轮“春蕾计划”更是聚焦当下“教”与“学”的新际遇,鼓励师生在AI奔涌的时代浪潮中自主探索、泛舟学海。

春蕾计划发布场景

AI进教室
赋能“一招鲜”众筹课程

每周五中午准时开讲的“一招鲜”讲堂上,AI赋能学习的话题频频上线,“AI技术小达人”作为“学生导师”登台分享AI使用小锦囊。

学生讲坛

“高中阶段学科知识繁杂,功课学习任务繁重,老师常常建议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及时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但思维导图往往一画就是半小时,这还不算修改时间。”来自高一(4)班的学生讲师朱宇轩最近在化学教师王子晴的AI课堂上,学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技巧,即联合使用DeepSeek和Xmind 实现思维导图制作的格式转换。几次操作下来,他发现,与DeepSeek进行沟通,输入指令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DeepSeek给出的结果,而在B站搜索的相关指令使用方法为精准操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高一(4)班学生朱宇轩

“AI不仅可以轻松地制作思维导图,还可以解答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朱宇轩在经验分享时以化学作业题目“燃煤废气处理,是先脱硫,还是先脱氮”为例进行了“求解”介绍。“尽管DeepSeek给出的思考过程清晰明了,但追问在求解过程中至关重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步步紧逼’,直到完全理解为止。”朱宇轩说,作为工具,AI可以用来开脑洞、长本领,但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忘记甄别和判断。 

AI进学科
玩转实践学习创新场景

好用的工具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成为学科创新教育教学场景的有力助手。早在3月初,英语、生物、历史、语文等学科分别发布了AI赋能学科实践行动方案。各学科教师纷纷出招,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解决实际学科问题。

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本剧创编当下正如火如荼进行,课本剧资源库收录了《促织》《小二黑结婚》《鸿门宴》《老人与海》等名篇,预计5月底集中展演。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陈奕汀介绍,创编操作方案、服装道具准备、多媒体背景素材等都可借力AI,但需要注意的是,AI的建议未必是最合适的,需要学生通过追问细化。

高一(9)班学生从子妍

高一(9)班学生从子妍对此深有感触。就拿参加2025年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天文奥德赛》赛题的经历来说,引入AI工具辅助剧本创作的构思阶段,AI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外星人绑架天文学家、星座拟人化童话、黑洞冒险科幻剧等多个版本,台词中还出现了“会喷彩虹鼻涕的诅咒套餐”等夸张表达。此外,道具制作方面,AI提出的“全息投影”设计成本过高,团队最终选择回归传统手工,用纸板、LED灯搭建显示屏框。“‘AI数字智囊团’确实有助于打开创作思路,但缺乏情感逻辑和人物深度、台词生硬等不足也真实存在。”从子妍认为,AI可以成为“外挂大脑”,但创新的灵魂始终源于人类的热情与协作精神。

AI进社团
锻造“浪漫主义工程师”

“在与AI工具磨合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学习的魅力,获得实践的成就,收获反思的能力,也能涵养跨界碰撞的浪漫。”松江一中课程教学中心负责人张管凤欣喜地看到,不少新开设的AI学生自主社团活跃着“浪漫主义工程师”的身影。

在声纹织梦社,技术组与文化组的同学成为“声音造梦空间”的设计师。他们的愿景是,这个空间不仅能通过声纹数据留存声音记忆,还能借助文化设计珍藏独属于校园的浪漫对话。教学楼的回声、草木随风而动的私语、历任校长与知名校友的演讲片段,都可成为唤醒AI聆听校园的“听觉基因”,收入人机对话的声音素材库。据悉,设计师们计划在食堂、图书馆设置体验点,运用Python编写实现人机对话互动。

高一(9)班学生顾启诺

“试想,未来的某一天,当高一新生对着智能终端说‘我想找科技创新社’,AI不仅能指引路线,还能用老校友的录音讲述社团的前世今生,这样的智能是不是超浪漫,是不是更有温度?”声纹织梦社发起人、高一(9)班学生顾启诺告诉记者,成立声纹织梦社的灵感源于去年深秋去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她说,比起用手机扫描展品声纹、获取有声展品介绍,社团成员还希望“声音造梦空间”成为一处诗意的存在。因此,在技术组的同学为语音识别准确率而钻研的同时,文化组的同学们也没闲着,面对“现在几点”这一日常提问,他们设计出了诸如“日晷影斜未觉迟,此刻分针正轻吻15:20”之类的诗意应答。

记者:王梅

编辑:周正豪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薛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