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小空间”释放“大能量”!他们用专业和温度创新打造矛盾调处“新去处”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4-18 14:48:18

“没想到在我们这么小的镇,也能享受到这么专业的调解服务!”家住宝山区庙行镇共康六村的李大爷由衷感叹。宝山区庙行镇作为全市面积最小的镇,以5.96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创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精品工程”。

空间集约化:打造多功能服务矩阵

在1104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内,庙行镇综治中心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功能集成与效率提升。一层开放式接待大厅采用“一厅多室”设计,整合咨询受理、人民建议、信访接待、综合治理四大窗口,配套矛盾化解室、反诈宣传室、法治服务室等五大功能空间,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楼设置视频研判室与联勤联动指挥室,接入全镇200余个监控探头,通过智能大屏实现治安态势“一屏统览、一键调度”。在力量整合上,细化实行“常驻+轮驻+随驻”机制,平安办、信访办、司法所常驻办公,城建中心、受理中心、综合执法队、社工办等高频部门动态轮驻,4家签约律所每周固定提供法律服务,其他部门按需随驻响应,同时与庙行市场监管所和区人口办互联互通,紧密协动,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格局,并引入心理咨询师、退休法官等专业力量组建复合型服务团队。科技赋能方面,“码上信访”系统实现诉求线上全流程办理,群众扫码即可提交建议、查询进度、评价服务;依托“雪亮工程”构建智能预警平台,全量汇聚网格巡查、110警情等数据,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空间、机制与技术的三重创新,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升级。

机制系统化: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

庙行镇综治中心通过“六步闭环”机制和“小快灵”工作法,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中心梳理建立“登记受理-调解前置-风险评估-分类处置-跟踪督办-案结事了”的全流程管理,实行“首问负责制”,由专业调解员对简单纠纷当场调解,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专业领域精准分流,并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办理进度。现有由退休法官、资深律师、行业专家组成的26名调解专家,并建立每周“专家会诊”制度,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集体研究。2024年指导、参与各类矛盾纠纷523件,调解成功520件,调解成功率99.4%,提供法律咨询1015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同时,庙行镇创新打造的“小快灵”工作法,构建起矛盾纠纷化解的闭环管理体系。“小”字当头,通过精细网格划分,将全镇划分为三大网格片区,下设“社区团”“园区团”“疑难团”,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快”字为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由分管领导牵头,综治中心协调,职能部门指导,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灵”字为要,搭建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专业团队于一体的联合调处平台,采取预约调解、上门调解等灵活方式化解矛盾。2025年1-3月,运用该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69起,调解成功率达92.1%。

矛盾类型化:靶向施策提升化解实效

在具体实践中,庙行镇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建立了分类调处机制。

01
劳资纠纷“3S工作法”

建立排查阶段(细化网格管理,聚焦重点行业)→化解阶段(畅通诉求渠道,强化联动调解)→服务阶段(提供法律援助和就业帮扶)全流程处置模式。依托这一机制,成功化解某企业800余名员工欠薪纠纷,通过专班处置、法律援助等措施,历时两月完成劳动关系解除、社保协调等工作,确保平稳化解。

02
物业矛盾“红色物业”模式

依托“庙乐居”平台搭建开发商、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商机制,曾针对某小区道路材质争议,组织7轮谈判促成书面和解,获业主感谢信肯定。

03
邻里纠纷“三所联动”机制

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所力量,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研判矛盾纠纷形势,制定针对性调处方案,实现了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化解的全链条治理。在一起邻里卫生间漏水纠纷中,通过专业检测厘清责任、法律专家释法明理、调解员耐心疏导情绪,仅用5天时间就促成维修赔偿协议,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修复了邻里关系。当事人李大爷感动地说:“感谢你们帮忙,现在住得舒心多了!”

从5.96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到10万居民的“心安之所”,通过“小快灵”工作法等创新实践,庙行镇综治中心用专业和温度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


编辑:颉廉杰

资料:宝山政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