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题大模型垂直应用;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数字领域学科专业;
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今天(4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介绍贯彻落实考虑。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掀起重塑教育的巨浪。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看来,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公平的惠及每一个学习者,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周大旺谈到,三年来,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公共终身学习平台;举办了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机制需完善、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智能化效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在新阶段要立足经验、破解问题。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数字化看数字化”“立足强国看数字化”……据介绍,《意见》的起草过程对标中央要求、广泛吸纳意见,针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和各地各校反映的短板不足,聚焦重点、逐一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
《意见》分七个部分,共22条政策举措,涵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持续增强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健全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加强组织实施等内容,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导向、数字赋能、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等8项工作原则,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劳动力市场,重构知识的生产,在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谈到。
为进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潜能,《意见》就“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出了6条政策举措,主要内容包括: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题大模型垂直应用;
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数字领域学科专业,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助力建设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和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建设基础教育学位预测预警模型,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支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完善结果评价,开展多维度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
“我们不断关注人工智能新的发展趋势,及时把这些技术能够推广到我们教育领域,切实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变革转型。”周大旺介绍,近期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研究编制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指导各地各校坚持“积极拥抱、引导善用、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为各地各校规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参考。
文字:袁曼舒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