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静安区人大天目西路街道工委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路径,融“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基层法治观察点、基层治理分院盈科教学点”四大站点功能为一体,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服务辖区居民群众和“两企三新”各类群体,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次“代表午餐”接待活动中,一位白领说起公司距离行政事务受理中心较远,办理各类事务颇为不便。区人大代表李举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民生需求,提议在白领密集的楼宇内设立一个事务受理服务点。这一建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和支持,很快,在宝矿洲际商务中心,第一个24小时“一网通办”便民服务点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常驻实践基地,通过“代表午餐”与“世界咖啡”等形式,把群众的“金点子”收集好、归纳好,形成有表达、有回应的闭环。同时,组建了一个代表工作小组、三个人大代表专业小组,各小组深入企业、居民区调研,广泛听取企业家、白领、居民等各类人群的意见,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截至目前,基地共开展接待46次,接待白领35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62条,为人大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层治理不仅要求广泛地参与,还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此,从参与区人大对垃圾分类的调研到联合区街进行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再到对食药安办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督查,街工委不断促进普执融合。为了加强法治建设,还在实践基地内设置了基层法治观察点,邀请街道司法所、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盈科律所作为观察员成员单位驻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服务。
实践基地涵盖“人大+司法所+律所”各方,上下联系、内外衔接,用好法律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人大专业代表小组、法治观察点和律师事务所的专长,把法言法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立法、普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年多来,对19部法规草案提出了意见建议,开展了“法治嘉年华” “法律帮女郎” “民法典宣传日” “防范金融诈骗”等20余场普法活动,增强企业合规意识,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实践基地秉持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难题的原则,以街区治理联盟和楼务会为抓手,创新性地实施“1+2+3街区治理合伙人”制度,1即1个街区首席服务官,2即居民楼、商务楼,3即“社区规划师+社区宣讲师+社区营造师”,挖掘培育了一批人大代表成为基层治理“合伙人”,参与街区治理的各项决策、执行监督、民意反馈和资源协调,同时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有效监督和跟进这些建议的实施情况,为街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9月,长安路公交站点因北横通道建设暂时关闭。北横通道建成通车后,该公交站点也未恢复设立,影响居民出行。居民通过实践基地各类平台,呼吁人大代表介入推动此事。区人大代表周永强等积极与市建交委及久事集团等相关部门沟通,组织座谈会收集意见,探讨重启方案。市人大代表吴月深入社区了解居民需求,将这些诉求整理成建议提交市人大。街道党工委利用议事厅平台,邀请多方参与讨论,为公交站点重启提供建议。最终在各方努力下,促成了公交站点的重启。稿件来源:《上海人大月刊》2025年第三期
文字:徐世栋 沈羚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