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东方教育时报 > 文章详情

复旦儿科专家来上课啦!这样的十岁成长礼“医”味深长,孩子们意犹未尽

转自:东方教育时报 2025-04-16 16:29:44

安全教育课现场

“你们猜猜看,这些形形色色的消化道异物是什么?”

“回形针!笔帽!瓶塞!纽扣电池!”看着大屏幕上的一张张X光图片,孩子们大声回答着,语气里震惊之感逐渐增强。

4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科普团队的医生们走进了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通过“理论+实操+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为即将迎来十岁生日的三年级学生带来了两堂沉浸式的安全教育课,由复旦儿科伤害预防与急救科普讲师团团队长、神经外科医生郑继翠担任主讲老师。

学生们对实战演练的道具产生好奇

引起误食、窒息与中毒的风险有哪些?当支气管或肠道进入异物时要怎么处理?现场,郑继翠聚焦儿童居家高频风险场景,以“误食坚果窒息”等真实案例切入,通过“一讲二演三练”展开教学。一方面,她详细讲解了气道异物梗阻、误服毒物等突发状况的识别要点,强调了“黄金救援4分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她利用人体模型现场还原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全流程,分解“剪刀—石头—布”手部定位口诀,并指导学生上台实战演练。

郑继翠在指导学生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要领

体验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整个流程后,三(3)班学生孙雨洲激动地说:“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这个实战演练!其实,参加今天这个活动之前,我是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个词的,但是从没有真正学习和实操过,没想到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我和小伙伴一次性就成功了。”

学生们在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战演练

“帽沿眉毛一条线,束带分放耳前后。下方束带放下巴,调整拉绳松紧度。”在第二节主题为“一盔一带”的骑行安全课上,学生们齐刷刷地把大屏幕上的头盔佩戴口诀朗读了出来。“在外骑车,正确戴好头盔是‘头等大事’。” 郑继翠强调,如今,青少年自行车出行成为热潮,为学生科普如何佩戴好头盔非常必要,此外,她也鼓励学生监督家长在骑行时“不逆行、不载人、不闯灯。”

学生在互相帮忙佩戴头盔

三(2)班学生沈嘉妮告诉记者:“以前,我在日常生活中骑车的时候容易忽略戴头盔的习惯,但自从在新闻中看到了有人因未戴头盔骑车而受伤的消息后,我就开始重视戴头盔的问题了,妈妈也给我买了头盔。今天在课堂上学的戴头盔口诀我觉得挺好记的,回家后我还要给爸爸妈妈演示一遍。”

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

和田路小学大队辅导员邱思捷说:“这场活动是孩子们十岁成长礼的序幕,通过亲手触摸急救模型、合作完成防护演练,他们不仅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生命至上’的内涵,这是一场珍贵的人生必修课。”

记者观察到,在连续不间断的两节课中,学生们频频举手,积极性和参与性非常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聆听专业知识课并非易事。“今天的安全教育课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好,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和田路小学学生活动处主任杨洁菲表示,“一方面,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太容易接触到伤害预防和生命急救知识,这个领域需要专业的医生来科普。另一方面,这样丰富的互动体验也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对相关医学科普知识的兴趣。”

现场大合影

杨洁菲介绍称,本学期,和田路小学针对每个年级开展了不同的综合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将好资源、好专家、好课堂带进校园。恰逢三年级学生即将迎接人生首个10年,所以,三年级将围绕“十岁生日”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而本次安全教育科普活动正是学校与家长携手送给孩子们的一份成长礼,希望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复旦儿科社工部汪庭娟老师给学生做科普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18年正式公布“儿童无伤害”倡导行动,成为中国首个倡议联合全社会开展儿童伤害预防的医院。多年来,复旦儿科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科普团队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核心输入科普,与儿童合作输出科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超400余场科普路演与课堂,受众1.2亿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儿童及家长的知识掌握水平。此外,团队还跨界联合艺术、教育、学术、企业领域的爱心人士,从儿童视角创作了短视频69部,童谣12首,举办儿童医学科普大赛3场,用歌唱、木偶戏、舞蹈、戏剧等形式,使孩子们逐渐形成了对伤害预防的认知与理解。

图片由学校提供

轮值编辑:徐瑶君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