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9岁的朱阿姨因突发头晕、双下肢无力被紧急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途中,她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人员连续实施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与死神展开第一轮赛跑。然而,这只是这场惊心动魄救治的开始——入院后,朱阿姨反复室颤、瞳孔散大、多器官功能衰竭,病因成谜。
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团队顶住压力,在患者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揪出了疾病“元凶”:双侧肺动脉干及多发分支大面积栓塞!经过40分钟持续抢救和溶栓治疗,朱阿姨奇迹般苏醒,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肺栓塞(PTE)是以血栓阻塞肺动脉为主的急症,起病隐匿、症状多样,极易误诊为心梗、脑卒中等疾病。据统计,我国肺栓塞误诊率高达70%,约30%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于洋副主任医师指出:“肺栓塞患者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但朱阿姨以头晕、乏力为首发症状,这增加了诊断难度。”
朱阿姨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出现严重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等复杂指标,病情危重且进展迅猛,留给医生的决策窗口期极短。医护人员快速安排相关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突发的意外仍然出现了。“当患者做完CT检查返回抢救室的时候,再次出现室颤,我们一边复苏一边等结果。”参与抢救的医生回忆。增强CT结果显示,朱阿姨的双侧肺动脉主干几乎被血栓完全堵塞,属于极高危肺栓塞,死亡率超过90%。面对这一“死亡判决”,急诊医学科团队迅速联合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启动多学科会诊,决定立即静脉注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溶栓治疗需平衡出血风险与抢救时效,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药物起效的20分钟里,所有人屏息等待。”主治医生描述。最终,溶栓后朱阿姨逐渐恢复意识,能够听从指令睁眼、握手。这一结果令医护团队倍感振奋——国内外数据显示,经历两次心跳骤停的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的概率不足5%。
此次抢救的成功,得益于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团队对肺栓塞的高度警觉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无法立即明确病因时,我们选择‘边抢救边诊断’,为后续治疗争取了黄金时间。”于洋副主任医师强调。溶栓治疗启动后,团队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并通过后续抗凝、器官功能支持等综合管理,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目前,朱阿姨已转入普通病房,神经功能未遗留明显损伤。这一案例也被列为肺栓塞急救的经典范例。专家提醒,肺栓塞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肿瘤患者、近期手术或长途旅行者)若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晕厥、血氧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专家提示应当尽早识别肺栓塞的早期信号:突发胸痛、呼吸急促、咳血、单侧下肢肿胀(提示深静脉血栓)。
急救关键:确诊后1小时内溶栓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预防措施:避免久坐久卧,长途旅行时多活动下肢;高危人群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或弹力袜。
“肺栓塞不是‘防不胜防’,提高公众认知和及时就医意识,能挽救更多生命。”参与救治的医生呼吁。新华医院此次成功案例,不仅展现了急危重症救治的“上海速度”,也为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综合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急诊医学科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实行“急救(包括创伤)--ICU---ICU后”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学科之一。亦是国内最早建立国家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的医院之一。为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学会(ITLS)中国分部。
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建设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扶持学科。近年来,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学术声誉持续提升。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2019年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排行榜急诊医学全国第八位位列上海各医院急诊医学科第一位。目前是上海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上海市医用高压氧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一支以诊治各种急危重症和急诊疑难杂症为主的诊疗和护理的技术精良队伍:形成了以心肺脑复苏、急诊心脑血管病、急诊创伤、脏器功能支持、高压氧、重症感染等为特色,学科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建设为具有上海领先水平和一定国内影响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