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八旬编剧施祥生,从《一个都不能少》到社区文学课堂的坚守……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4-16 12:03:56

在奉贤区西渡街道文怡社区的活动室里,常常能看到施祥生与居民们围坐讨论的身影。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是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原著作者及编剧。褪去光环,他扎根社区二十余年,以“施老师”的身份成为居民心中的文学引路人。

社区里的“文学课堂”:一字一句皆真诚

退休后的施祥生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更将写作热情传递给社区邻里。每逢居委会活动室举办读书讲座或诗词会,总能看到他担任嘉宾的身影。他事无巨细地为居民指导文章,从谋篇布局到标点符号,逐一修改批注。“写作贵在真诚,技巧可以磨练,但心不能假。”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社区青年王超曾带着自认“尚可”的文章向施老请教,施老直言:“通过他的分析,我发现文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今,王超成了施老家中的常客,“他教会我写作要传递思想,而非堆砌辞藻。”

“施老师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但谁家孩子想学写作,他比家长还上心。”文怡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群欢说,她和施祥生非常熟悉,“遇到喜欢写作的居民,他事无巨细地指导,连标点符号都仔细修改。”

孩子们的“忘年交”:从沉默少年到博士生

施祥生最牵挂的是社区里的孩子。初到西渡街道时,他遇到一名在小区路边看书的男孩。男孩是跟随来父母从安徽搬到奉贤生活的小学生。施祥生发现他性格内向,但爱写日记,便主动邀请他到家中学习,为他提供学业咨询和书籍推荐。每周固定的散步时间里,施祥生用《一件小事》启发他:“真实是文字的生命。”

如今,男孩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博士生,仍与施祥生保持联系。他说:“施爷爷教会我,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施老的书架底层藏着一个铁盒,里面装满了孩子们的手写贺卡,其中一张歪斜地写着:“谢谢爷爷让我爱上读书。”

社区文化传播者:以笔为桥,回馈社会

尽管年逾八旬,施祥生仍保持着清晨写作的习惯。书房的一角,几页手稿、一杯清茶,便是他的创作天地。“写作不是任务,而是生活态度。”他笑道。

在西渡街道水岸社区党总支和文怡社区党总支联合举办的“笔绘世相,阅读有光”主题活动中,施祥生作为特邀嘉宾,与睿智书香苑、统战书香微家成员以及社区文学爱好者分享创作心得。他谈起自己60年代从上海崇明支援边疆、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从事教育的经历,动情说道:“在塔里木的岁月,是文字让我与人性对话。”活动现场,他以《天上有个太阳》的创作故事为例,鼓励居民“用平凡人的视角记录时代温度”。

“《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是艺术成就,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居民侯世安表示。“施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写作不仅是才华,更是责任。他的《唱给老师的歌》《寻找徐老师》里,处处是普通人的光芒。”

作为发表200余万字作品的退休教师、散文家和编剧,施祥生始终扎根社区文化一线。他将讲台经验融入创作实践,用笔触记录民生百态,退休后仍活跃于基层文化活动。从教案到剧本,从课堂到社区,这位老人用持续输出的文学作品诠释教育初心,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注入鲜活力量,成为一位扎根社区的“平凡创作者”。正如他常说的:“社会对我的帮助,我理应回馈。人活一世,总要留下些温暖。”

记者:乔欢 陈嘉安 
通讯员:刁晓庆(西渡街道) 
实习生:周畅
 编辑:夏阳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 奉贤区大学生实践岗位(第十期)正在招募中!
  • “亿点点”心动存档!2025第十八届上海奉贤菜花节圆满落下帷幕
  • 无声咖啡师、一元画展……奉贤慈善超市2.0版,藏着哪些温暖的惊喜?
  • 点赞!“平凡英雄”只身冲进火场,南桥这名青年,好样的!
  • 喜报!奉贤小将朱静怡2025年射箭世界杯斩获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