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星河|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一生步履“丈量”科学 半世烟火点燃“火种”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4-16 09:00:39

“郭老师虽时常给人的感觉是温和,但其实内心如火、性格坚韧。”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原党委书记王燕在回忆起多年来与郭爱克一起共事的点滴时感慨道:“郭老师在神经所工作期间,时常会在走廊里蹦蹦跳跳的。虽然他往往对学术会议的邀请有求必应,却始终在每次演讲前不断演习背诵,努力保证每场演讲的质量。”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倒在了他最爱的科学之路上,在桐乡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因心脏骤停救治无效溘然长逝。消息传开,无数曾与他共事的学者、学生陷入沉默,心情沉重。这位85岁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求真唯实”,又以满腔热忱将中国神经科学推向世界前沿,将果蝇送上了太空。


“1999年,他来上海时第一个见到的人是我。如今,我也一定要尽全力帮忙把他‘接到’上海,送他这最后一程,做到有始有终。”王燕哽咽地说,“他一生都在自己热爱的科学道路上奋斗,直到最后一刻。”4月16日,郭爱克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01.

依家国为锚,做科学长河中的一滴水

1940年2月18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的郭爱克,家境优渥,成绩优秀。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院士的爱国情怀,可谓是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

1965年,他本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随后回国投身科研事业。1979年,他又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已经在德国科研领域小有成绩的郭爱克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选择归国。许多人问他为何选择“从零开始”,他的回答朴素却铿锵:“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问题需要中国人自己解决。”

1999年,郭爱克院士从北京来到上海,加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燕回忆道:“第一次见他时印象很深,那是3月份,他穿着整洁的皮夹克,围着围巾,皮鞋擦得很亮。”随着时间推移,同事们发现这位看似讲究的科学家其实非常节俭。“他和夫人常年吃食堂,多余的饭菜都会打包带走,从不浪费。”

自此,郭爱克便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前沿探索,在学习记忆、注意抉择,以及神经计算与控制等脑认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引领了在“基因—脑—行为”框架下系统解析智力本质的研究,推动了空间亚磁环境影响脑认知功能的探索,促进了我国神经行为学、集群仿生学和微观神经联结组等多项智能交叉领域的布局与建设。

“郭老师总是说,科学研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铺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佐仁说道。

郭爱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科学“偶像”是钱学森,他也时常引用钱老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对我来说是最高的奖赏。”


02.

向果蝇提问,在微小生命里寻找宇宙答案

1993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果蝇,这种在许多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昆虫,在郭爱克眼中却是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他常说:“只要学会向果蝇提问,它就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果蝇的研究并非易事。这种生物虽然体积小、繁殖快,但其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却令人望而却步。郭爱克团队从果蝇的学习记忆入手,逐步揭示了“基因—脑—行为”框架下的智力本质。他们的研究不仅为中国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1年,郭爱克团队在《科学》上发表论文,这是中国神经科学界最早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此后几年,他又接连发表了2篇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连续在《科学》上发表3篇论文的科学家。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无数次挑灯夜战的坚持,是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郭老师敢于挑战高峰,对科学目标有着极高的追求。”王佐仁回忆道,“当时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复杂的飞行模拟器,用来研究果蝇的飞行行为。后来,郭老师和他的团队大大简化了这套系统,提高了效率,为果蝇研究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并应用到国内的研究中。”

郭爱克的科研眼光不仅局限于实验室,还延伸到了太空。近些年,他带领团队开展亚磁生物学研究,探索地球磁场对果蝇学习记忆的影响,将果蝇送上了太空。通过实验发现,在极弱磁场环境中,果蝇的学习记忆能力会逐代下降,但放回地球磁场后又能恢复。这一发现为人类适应太空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


03.

拥新兴力量,以前瞻视野做AI技术的“拓荒者”

很巧的是,就在王佐仁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去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张晓林研究员的新书《仿生学》的发布会,而这本书的序正是郭爱克院士写的。然而很不巧的是,原本新书发布会是邀请郭爱克致辞的,可是郭爱克院士却突然与世长辞,无法出席。

“仿生学就是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最生态、最绿色的模拟生物系统工作原理和机制的技术系统,为人类造福。”郭爱克在序言中写道,“当下的人工智能,是有芯(片)而无心(智)的。但是,人工智能可否通过完全不同于生物进化的另一条道路通向‘智慧’?还是那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此前,郭爱克与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冯建峰合作,完成了基于果蝇视觉机制的神经网络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奠定了仿生视觉技术的理论基础,更为后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视觉算法提供了生物学启发。

“他其实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与新事物、新环境与时俱进的人。”王燕表示,“郭老师既有着老一辈科学家的那种韧性,也注重国外科研氛围的那种仪式仪表、风度谈吐。他从不抱怨,总是表现得很平静。”

当然,在拥抱新兴技术的同时,郭爱克院士也始终保持对技术伦理的清醒认知。他多次在学术场合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制度约束,否则灵活性可能演变为失控的主动性。”这种前瞻性的忧患意识,使他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将人类福祉置于首位。


04.

做严师“慈父”,倾力点燃年轻一代科研“火种”

“郭老师是典型的‘苦行僧’式科学家。”王燕说,“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努力,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的付出。”在准备重要报告时,他会把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从不让人知道这个过程。有一次因为紧张,还跳过了PPT的一页。

在治学态度上,郭爱克是非常严谨的,可以说对工作的细致和严谨贯穿了他的一生。并且,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学生和团队成员也提出了高标准。

“郭老师常说,科研不能有丝毫马虎。”王佐仁回忆道,“他经常亲自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甚至连实验数据的记录都要反复核对。”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成长为我国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例如,他的学生刘力如今已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郭爱克也常常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尝试新方法,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科研空间。“郭老师总是说,年轻人要敢于走出舒适区,挑战高难度的科学问题。”王佐仁表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追求真理,更要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老师,在学生们口中,却也被称为“最不像院士的院士”。他平易近人,喜欢与年轻人交流,对后辈充满关爱。在王佐仁的记忆中,郭爱克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郭爱克曾多次拒绝晚辈称他为“郭院士”,坚持让大家喊他“郭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王佐仁初到神经所时,郭爱克还担任了他的入党介绍人,并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说:“你刚30岁出头,我37岁才读的博士,53岁才开始研究果蝇。你的起点比我高,未来一定比我走得更远。”这句话,成了王佐仁科研路上最温暖的动力。

一生追问,一世深耕。郭爱克院士用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的使命: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他的一生,是传统科学与未来技术交织的传奇,更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注脚。斯人已去,精神永存,郭爱克院士留下来的科学家精神将会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