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4月13日《解放日报》第6版:新论
人工智能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当前,上海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人工智能治理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下一步,在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有必要以人工智能治理为产业优化升级保驾护航,走好产业发展和安全治理协同推进之路,切实提升上海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贡献度、影响力。
第一,建设人工智能治理技术发展高地。
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日趋完善,国际化人才日益聚集,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具备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技术发展优势的有利条件。
比如,加强监管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及人机协同能力,增进对人工智能技术逻辑的理解与掌握;探索智能化监管新方式,搭建“人工智能+监管”平台,促进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实时动态监测,并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提升部门协作响应速度。
又如,加强对新型技术工具的开发运用,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拦截深度伪造内容,并限制人工智能使用场景,进而为依靠“人工智能监管人工智能”提供更多技术方案。
第二,建设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保障高地。
上海建设人工智能治理高地,需要以更强有力的政策畅通来保障内外主体参与治理实践。
就吸引域外主体聚集而言,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组织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发挥重要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推动者作用,肩负促进交流合作、链接科技资源等功能。上海应当加强对相关国际性专业组织、功能性机构的吸引力度,在登记设立、活动开展、人员管理等方面优化政策和服务供给,优化跨部门协调与支持,以聚集更多国际组织和人才。
就鼓励国内主体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而言,上海应探索推出更多引导与支持政策,推动更多企业、科研机构乃至个人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治理的交流合作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
第三,建设人工智能治理法治贡献高地。
近年来,上海在建设人工智能治理高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2018年起,上海已经连续7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是中国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里程碑式成果。上海启动编制《全球工业人工智能导则》以及多项国际标准,并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设立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委员会,都将助力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注入更多“上海元素”。
但也要看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以国际治理与国内治理为交互作用的两端,其规范表达集中体现为国内人工智能法治与国际人工智能法治两个方面。在国际社会尚未就统一的人工智能治理规则达成共识的背景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尤为依赖各国国内的人工智能立法。2022年,上海市人大出台《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采用专章对产业治理与安全进行原则性规定。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不可预测性和快速迭代性,有必要在坚持敏捷治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升快速感知和响应能力,采取相对高效的“小切口”立法推进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更具上海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法治经验。
(孟令浩,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