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黄浦老城厢里这个地标性人文历史建筑,如何实现“重生”?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4-15 11:40:48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浪潮中,黄浦老城厢宛如一座历史宝库,承载着往昔的辉煌记忆。当下,城市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携手共进,共同描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城厢净土庵,探寻它在城市更新中的重生故事。

老城厢:城市更新的前沿阵地

净土庵作为一座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纯木榫卯佛教建筑,由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匠帮——“香山帮” 匠人精心打造,其牌刻工艺精湛,梁枋雕花繁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净土庵原貌

但受岁月侵蚀,加之整体连接构造存在缺陷、墙体与木构件受损、屋面和梁架老化以及后期违规搭建等因素影响,净土庵的结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此类古建筑重焕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净土庵重生之路: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伴随城市更新进程的深入推进,净土庵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启幕。作为延续城市文脉、留存历史肌理的关键举措,本次落架卸解工程由作为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达)负责。美达构建“双轨制”督导体系:由董事长黄繁统筹战略布局全程督办,总经理李戟率领核心技术团队常驻现场,针对结构卸解、构件修复、建筑复建等关键工序实施全周期精细化管控。

项目特邀古建筑修缮领域权威专家马崇恩担任技术顾问。马崇恩先生深耕上海石库门建筑修缮逾四十载,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前已带领专业团队出色完成新天地、思南公馆等一系列保护建筑的修缮项目,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面对净土庵建筑原始结构的复杂交织与构件的严重破损变形,马崇恩携手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王新明、陆耀明组成专家攻坚组。经反复研讨与技术试验,成功突破历史构件保留、卸解、运输及仓储等核心技术瓶颈。在此过程中,项目经理孙驰杰带领的青年施工团队高效响应专家指导,成为工程推进的重要生力军。

项目经理孙驰杰正在给作业人员介绍施工方案

青年施工团队虽经验尚浅,却以饱满的专业热忱与进取精神迅速融入项目。在专家团队编制技术方案阶段,孙驰杰率队员系统研习技术要点,夯实理论基础。鉴于木结构建筑特性及过往工程经验,项目组最终确定落架异地重建方案,将历史构件的原真性保护确立为工程核心。

在构件卸解保护环节,青年团队主动承担起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工作,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木构部件建立起高精度的数字档案。面对破损构件卸解的难题,团队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创新采用人工拆解工艺,并配合定制化的保护装备,成功实现了木构架、望砖、椽条、檩条等历史构件的完整保留。项目组还同步制定了全流程操作规范,通过数字化建模模拟卸解路径,真正做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施工人员正在下架原有构件

将原有构件仔细包装储存仓库

对于大木构架,团队先进行精细编号,再将其拆解为多个小构件,逐步落架卸解。卸解后的构件经整理装箱,运输至存储地点,确保每个构件得到妥善保护。

针对木门窗,选取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套门和一扇窗,由专业木匠进行完整卸解,精心保留原始窗扇木构件,为后续复原与复建工作提供基础。

复建:遵循原则,重现古韵风华

复建阶段,秉持对传统工艺的尊重,项目遵循采用原材、依照原形、沿用原工的原则,采用原材以保留材料质朴质感,依照原形以重现经典建筑风貌,沿用原工使古老技法在每道工序中得以延续,力求让净土庵原汁原味地重现昔日风采。

在施工过程中,保留构件出现的变形、老化及损坏问题,给修复工作带来挑战。经专家组深入研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

修复原有构件

针对木结构构件的开裂情形,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当裂缝宽度不足3mm 时,选用注射黏结剂的方法进行修复;若裂缝宽度大于3mm,则运用木条嵌补工艺,这样不仅能保证修复部位的功能性,还能让其与构件整体外观达成协调统一。

榫卯连接作为木结构的核心构造,其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一旦榫卯出现松动或损坏,将对建筑的安全性能构成威胁。在保障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为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有的纯木榫结构特色,采用加楔子的加固手段。榫卯修复流程极为严谨,从检查榫卯状态入手,接着进行拆解清理,精准判断榫头的磨损程度,随后实施加楔子加固操作,对于损坏严重的榫头或卯口,则予以替换。

清除表面的污垢

孙驰杰带领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榫卯修复的每一个环节,他组织团队成员学习传统的榫卯修复工艺,还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现场指导,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力求修复后的榫卯在精度与强度方面都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切实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固与安全。

在现场复原施工中,将卸解修复后的构件重新组装起来,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对施工团队有着极高要求。它不仅考验施工人员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对木构件修复的精准把控,还对木构拼接技巧提出了严苛挑战。

重新安装立柱

以木构架复原的拼接环节为例,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编号将构件搬运至预定位置,使用绳索进行临时固定后,仔细校正构件位置,然后依次安装各类枋与斗栱等构件。木柱的安装工序尤为复杂,首先要进行基础处理,确保基础稳固。接着进行吊装就位,在木柱就位后立即进行临时固定,随即开展连接固定操作。在此期间,还需反复进行垂直度校正、水平度调整及位置调整,每一项调整都关系到木柱最终的稳固程度,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安全。孙驰杰在现场指挥调度,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让经验丰富的成员负责关键部位的安装,让年轻成员在一旁学习。他时刻关注施工进度和质量,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每一个构件都能安装到位。

施工人员上梁

专注复原每个细节

木梁安装同样不容忽视,需先起吊木梁至预定位置,进行临时固定。然后通过精确调整,确保木梁处于水平状态且位置准确无误,最后全面检查固定效果,保证木梁安装牢固。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烦琐且严谨的步骤,才能最终完成复建后的完整建筑,这背后凝聚着施工团队对每个环节的专注与执着。

修复一新的净土庵(新名为南湘云阁)

在本次城市更新行动中,整体保留构件采用传统榫卯加固,原材构件经处理后原位归位。这些措施不仅使净土庵以全新面貌重新屹立于老城厢,还实现了建筑构件的活态传承,让古老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净土庵的卸解平移落架重建工程,是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尊重与传承的生动实践。它深刻表明,在城市持续发展进程中,古老建筑并非发展阻碍,而是宝贵财富。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古老建筑能够重获新生,继续在城市中发挥独特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孙冲

片 / 陈刚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凝聚社区力量,串联街区共治“幸福链”

2. “繁花”剧组为上海国际花展打call啦!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