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国外一公司宣称复活万年前灭绝“恐狼”,引发学界激烈争论!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4-12 14:34:36

4月7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声称他们复活了约12500年前灭绝的“恐狼”。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本·拉姆表示,“这个巨大的里程碑式事件证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有效的。我们的团队从一颗1.3万年前的恐狼牙齿和一个7.2万年前的恐狼头骨中提取了DNA,并以此培育出了健康的恐狼幼犬。”

恐狼,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犬科动物,曾是北美漫游的顶级捕食者,体型比灰狼更大,头部略宽,皮毛轻盈厚实,下巴更强壮,主要以马和美洲野牛等为食,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恐狼化石距今已有约25万年。

据介绍,该公司“复活”的恐狼属于杂交物种,只是外观与已灭绝的恐狼相似。科学家通过把从恐狼化石中提取的DNA与狼、豺和狐狸等现存犬科动物的基因进行比较,确定代表白毛和更长更厚的皮毛等恐狼特有特征的遗传代码。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灰狼细胞的14个基因进行了20次编辑,最终将基因编辑过的灰狼细胞培养为健康胚胎,并转移到代孕动物体内继续发育。

恐狼诞生后,

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质疑和反对声也随之而来——

这些狼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恐狼呢?

恐狼与灰狼,由于体形上非常相似,有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但一直未获证明。为了更好地了解恐狼的演化历史,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Laurent Frantz和同事曾对年限在5万到1.29万年之间的5个恐狼化石进行了DNA测序。研究人员发现,恐狼最后一次与现生类狼犬拥有共同祖先大概在570万年前,并在约510万年前开始与非洲豺趋异演化。此外,他们在样本中没有发现恐狼与灰狼或郊狼发生过基因交流的证据。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发生基因混合的可能性不大,也说明恐狼是在与灰狼和郊狼祖先地理隔离的情况下独立演化的。

还有相关研究曾指出,在不同的保存条件下,DNA的半衰期有所不同,在温度较高等不利条件下,DNA的半衰期最短不过30年,在低温等有利条件下,最长也不超过16万年。较短的半衰期,让通过DNA测序完全复原灭绝动物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大多数完全灭绝动物灭绝较久,即使灭绝时间有限的猛犸象、渡渡鸟等物种,其遗骸也并非全部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能早已降解殆尽或质量极差。即使有少部分遗骸妥善保存,其数量也往往不足以支撑复活研究。

面对质疑声,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首席科学官贝丝·夏皮罗(Beth Shapiro)表示,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物种。“物种概念是人类的分类系统。你可以使用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概念确定一个物种,而我们正在使用形态物种概念——如果它看起来像这种动物,那么它就是这种动物。

夏皮罗还表示:“我知道科学界正在说,‘哦,它们与恐狼在基因上并不足够接近。’这些分类是人类定义的,是研究中有用的框架,但它们是工具,不是真理,对吧?我们成功地确定了20个精确的遗传代码。这并不算多,但我们做到了,并在过程中恢复了这些动物的外观差异。”

斯德哥尔摩大学古遗传学中心的进化基因组学教授、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顾问洛夫·达伦(Love Dalén)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切掉某些灰狼基因,并用与恐狼特征相关的基因取而代之。“因此从基因角度看,这是99.9%的灰狼。科学界将会出现争论,到底改变多少比例的基因才能算是恐狼,这确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它们确实携带恐狼基因,这些基因使它看起来比我们在过去1.3万年里看到的任何动物都更像一只恐狼。这太酷了。”

《纽约时报》报道此事的科学作家卡尔·齐默(Carl Zimmer)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只是有着20个恐狼基因编辑位点、有一些恐狼特征的灰狼克隆体。”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遗传学家蓬图斯·斯科格隆(Pontus Skoglund)在Bluesky网站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嘲讽道,他表示这些幼崽“乐观的看,也只能算十万分之一的恐狼。”美国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Maine)的古生态学家杰奎琳·希尔(Jacquelyn Gill)则是直接抨击了这项研究本身:“看到这项工作如此随意,不仅无视真相,而且无视生命本身,我真的感到非常憎恶!”

恐狼并不是科洛萨尔生物科学公司想要复活的唯一物种。这家公司表示,他们的“复活愿望清单”上还包括猛犸象、渡渡鸟和袋狼(又称塔斯马尼亚虎)。今年3月,该公司宣布已复制出猛犸象DNA,并利用猛犸象DNA培育出一种“毛茸茸的老鼠”,让科学界大吃一惊。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遗传学家罗宾·洛弗尔·巴奇(Robin Lovell-Badge)认为,这“又是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故事”,这些“毛茸茸的老鼠”远不具备猛犸象的生理特征。

汕头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林剑青此前曾表示过,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只能恢复有限的一些基因。即使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到很高水平,可以实现我们想做的任何编辑,由于物种之间的进化差距,灭绝物种上一些基因信息无法被获得,那么也就无法通过基因编辑复原灭绝物种。所以,通过基因编辑,得到的是现存物种和灭绝物种的嵌合体,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恢复灭绝物种本身了。

除以上争议外,该公司的基因项目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挑战,如改造后的物种引入可能扰乱现代生态平衡,以及投入大量资金复活灭绝物种是否优于保护现存濒危生物等。蒙大拿大学环境哲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普雷斯顿表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些新动物将在自然界扮演什么角色。如今想在这片土地上维持健康的灰狼种群都非常困难,更难想象恐狼会在现代生态系统中发挥什么作用。

编辑:晴晨

本文综合整理自环球时报、中国科学报、环球科学、上游新闻、潇湘晨报、观察者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