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这个“会思考”的智能农业机器人,亮相央视!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4-12 13:23:41

日前,在央视总台首届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上,一台助力农业生产的“大家伙”亮相。这台设施(种植)番茄精细化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集授粉、打叶、疏花疏果、采摘于一体,由复旦大学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实验室(下文简称:机器人实验室)商慧亮课题组自主研制、生产。

一只细长的仿生手臂探入作物间上下摆动,3D视觉扫描着周围环境。目标锁定,机械臂停留在一株作物前,触手末端的压电绒毛轻触花蕊,感知花粉黏度,机器内部算法飞速滚动。

突然,振荡器高频振动,花粉随之雾化,精准吸附在相邻花朵的柱头上,一次授粉完成。开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物,机器人移动到下一株作物前,重复相同操作。

相较过去设备的单一功能,这台机器人“会思考”。它能模拟人类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已实现番茄从开花到采收的全流程精细化作业,可快速推广至其他作物,成为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复旦智造”。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商慧亮介绍,这是团队以“农业+AI”为突破口、持续发力的成果

2021年,光明集团的一项联合研究示范订单,让团队注意到农业机器人领域。如今,这一套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操作,系统集成3D视觉感知、自主导航、云端协同决策、AI深度学习等多学科前沿技术,是典型的具身智能

项目早期,团队结合复旦的学科优势,在校内广发“英雄帖”,邀请光学、算法领域专家,攻克果实遮挡难题,汇聚材料、力学、自动控制专家的力量制造仿真柔性机械臂。

四年间,机器人实验室完成从工业机械臂到自主智能机器人的四次迭代。课题组成员、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博士生李睿蛟介绍,四代机器人能够实现“眼、脑、手、脚”协同配合。通过具身智能脑控制完成抗自然干扰、高强度精细化作业,授粉成功率在90%以上

第一到第四代机器人

过去四年,商慧亮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找需求,足迹布及青海、深圳、海南、山东、甘肃多省市,仅上海就调研了二十余家企业,跑遍周边农场。第四代机器人出来时,团队已经有近六十人规模,先后累计百余人参与。飞速迭代的背后,是商慧亮坚信的一点:“别担心刚起步时做得太差,关键是要先动起来,边干边改。”

智能农业机器人亮相央视当天,商慧亮因为要给本科生上《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没能赶去展会现场。谈到教学,商慧亮坦言,学生时期的自己一度偏科,但这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是否眼里有光。这也是他招收学生时的判断标准之一,“眼里有光,一是说明他真的热爱,二是说明他有智慧”。

期待更多“复旦智造”

让人眼前一亮!

资料丨复旦大学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