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金融 > 文章详情

金融课堂|远离非法证券活动,坚守理性投资底线

转自:上海金融 2025-04-11 19:40:58

为深化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上海金融官微联合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从该中心举办的“金融讲堂”中精选相关内容刊载。本期刊载的是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远离非法证券活动,坚守理性投资底线》,供学习与借鉴。

当前,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点多面广,团队作案、专业化作案特征明显,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误导性,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非法荐股、场外配资、股市黑嘴、假冒证券公司名义、非法基金推介、非法集资”等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常见手法、防范技巧有哪些?快来一起了解下!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一  非法荐股

(一)定义:指无资格机构和个人向投资者或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等直接或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

(二)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网络直播荐股、微博微信荐股、软件荐股、培训荐股等。

(三)日常“防非”小妙招:

1

警惕陌生来电

如遇到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渠道主动推销“荐股服务”“内幕消息”,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不可轻信对方话语。

2

轻易不转账

不要轻易听从网络诱骗,转账投资。若已遭遇损失,请立即止损,切勿因对方“补仓回本”“解冻资金”等说辞继续汇款。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二  场外配资

(一)定义:指证券公司以外不具备证券融资业务业务资质的机构或个人向投资者出借资金,组织投资者在特定证券账户上使用借用资金及保证金进行股票交易,并收取利息、费用或收益分成的活动。

(二)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系统分仓、出借账户、虚盘配资、点买配资等。

(三)日常“防非”小妙招:

1

拒绝“场外配资”机构

“场外配资”机构均不具备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资质,投资者需要融资融券服务应到正规的证券经营机构办理。

2

警惕“虚拟盘”交易

有的场外配资甚至采用“虚拟盘”等方式,并承诺高收益、高回报。该行为涉嫌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3

发现线索及时报案

如因参与“场外配资”上当受骗,请及时向当地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公安机关报案。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三  股市黑嘴

(一)定义:是指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影响股票价格,甚至操纵市场等牟取非法利益的机构和个人。

(二)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编造传播证券虚假信息、蛊惑交易、抢帽子交易、利用信息优势操纵等。

(三)日常“防非”小妙招:

1

独立思考决策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切忌盲目听从电视栏目专家意见,不做分析而跟风投资。

2

“专家”未必准确

面对“专家”通过电视、微博、博客等渠道推荐个股、预测点位、预估涨停板等,一定要擦亮慧眼保持警惕,避免落入不法者的圈套。

3

加强自我学习

面对消息满天飞、“专家”鼓吹的投资环境,投资者要保持平常心,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四  假冒证券公司名义

(一)定义:指不法分子利用与合法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相近或相似的名称设立机构,诱骗投资者投资或接受服务;或者冒充证券期货基金从业人员,诱骗投资者到虚假网站、虚假APP进行交易,诈骗投资者财产。

(二)日常“防非”小妙招:

1

识别正规渠道

投资者应通过公司官方客服、营业部等正规途径核实相关信息,以确保交易安全与合规性。

2

注意转账安全

证券机构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非本人签署银证关系的不明软件及账户。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五  非法基金推介

(一)定义:一是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推介私募基金时,公开推介或者变相公开推介、推介材料虚假记载、承诺保本收益、夸大或者片面推介、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等行为;二是“伪私募”“伪基金”的推介宣传行为。

(二)日常“防非”小妙招:

1

看人

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了解高管人员相关资料等,不轻信“有关系”“有资源”。

2

看产品

要自觉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快速致富”等噱头。

3

看合同

关注是否明确提示投资风险、投资范围或投资标的,核实相关条款与宣传推介内容是否一致。

4

量力而行,“不贪小利”

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5

文件签署“不走过场”

认真审阅合同条款、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风险测评调查问卷等。

6

投资前后“不做甩手掌柜”

投资前充分了解产品(谁的产品,与谁签约,由谁管理,资金划到何处,具体投向何方)。投资后发现管理基金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

典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之六  非法集资

(一)定义: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二)日常“防非”小妙招:

1

看产品

融资项目或产品是否有明显不合常理的“高收益”“保本”等宣传词汇,是否有实体项目支撑,产生实际价值?

2

问自己

是否全面、准确了解该项目或产品的真实信息?是否了解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去应对可能产生的亏损?

3

等情绪

等自己的情绪真正稳定下来后,理性分析该项目或产品的投资价值,理性分析自己的投资目标。切忌轻信所谓“大V”“专家”的言论,审慎对待广告宣传,避免头脑发热,盲目投资。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