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静安区彭浦镇的塘南村北块,一大片施工现场已围挡,即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新的科创园区,有高品质的企业科研办公大楼,有解决人才居住难的人才公寓,周边还配套了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附近的老居民很高兴:“这块老土地终于‘动’了,环境面貌将脱胎换骨!”
塘南村北块的变化是静安区这两年大力盘活低效用地的缩影。2024年,静安区完成了超40公顷的低效用地盘活市级任务,部分项目通过土地的高效利用已产生了可期的税收。今年,静安区形成了27公顷年度处置地块清单,在区规划资源局牵头下,各个部门正快马加鞭地推动实施。
老土地“动一动”,地均税收翻数倍、数十倍
塘南村北块是彭浦镇的村集体用地,很多年来,村办企业、乳业、蔬菜公司等业态租赁在此办公。经济效益低,产业能级低,周边环境差,是典型的低效用地。去年,静安区政府对该地块进行了收储并“带方案”出让,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摘牌,作为其下属公司——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生产使用。
作为航母级央企,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2022年落地静安区,其下属机构与产业部门分布在上海多处载体。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在静安区成立,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技术,产品与服务涵盖新能源电力装备、新型储能系统集成、综合能源高效利用、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其在上海正在打造“新技术策源地、新产品孵化区、新机制试验田、新效益增长点”的科研平台。
新质生产力的注入,让塘南村北块产税将呈现几何级增长:由出让前地块税收每年几千元,跃升为项目交地5年内达产税收总额不低于每年1.7亿元。
老土地“动一动”,收益马上翻数倍。这样的经济效应在市北高新园区内的走马塘整体转型区域也已显现。
在走马塘区域,静安区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对地块的盘活“精雕细琢”:依托走马塘区域更新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积极赋能城市更新发展,全力打造高效复合的创新社区、混合多元的活力社区和开放流动的生态社区。
区域内的申林木业、信谊药厂、上勤汽车、城建水务、共和新路3550号地块等盘活更新项目,已在2024年底实施推动,最快的项目将在今年上半年竣工完成。未来,这里不仅会成为静安北部城区面貌的一个新亮点,土地产税率将翻近五倍。
盘活的低效用地做什么,面向未来找答案
上海土地增量稀缺,中心城区的土地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地处上海核心区域的静安,早就开始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2019年,静安区启动低效用地排摸,涉及园区、楼宇与工业用地,逐步推动了一批楼宇、园区与工业用地的更新。
2023年开始,上海首创性地构建了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以及产业用地综合价值评估公式和算法,2024年启动为期三年的“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静安区进一步聚焦低效工业用地,推动其产业转型。
静安区规划资源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静安区共有产业用地约3平方公里,以工业用地为主,总体开发强度低、税收效益低,但权属复杂,有央企、市属国企、区属国企和镇村企业、私企,且存在一定比例小于500平方米的产业用地。
正因为盘根错节,“老土地”要“动一动”不容易。静安区上下发力,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静安区规划资源局及相关区级部门、各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镇等区级专班协同,逐地块排摸意愿、量身定做盘活路径、定期沟通协调推进,形成了每个地块的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的“一张图”和“一张表”,按照节点有序推进。
为让盘活的土地能最大化地发挥效应,静安区总结经验,形成了《静安区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从产业空间规划实施、强化产业准入门槛、推进产业空间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建议。
“盘活的低效用地要做什么,我们面向未来找答案。”静安区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说,我们从未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出发,提出科学的处置方案,促进碎片化的产业用地向职、住、服融合的新城区转型。对其中落后产能的地块,实施二次开发与更新,同时注重为未来新经济发展提供产城融合、混合开发的创新型产业空间。
下一阶段,静安区将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在产业用地盘活上持续发力,向存量土地资源要产业空间、要增长动力、要发展活力,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