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玩梗一时爽”,刷屏时代的剧集如何突围?

转自:交汇点 2025-04-10 20:38:17

宋代版“傲慢与偏见”,明代版“史密斯夫妇”——如今的剧集创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化转型,让剧集更“接地气”的同时也带来隐忧:不少剧集变得必须搭配社交媒体“服用”,若缺少粉丝群体的热议、玩梗、解构,剧本身就显得破碎。

不乏这样的现象:一部剧,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片段都很有意思,目之所见都是撩人心动的点,真正去看的时候却寡淡无味,人物的逻辑、剧情的衔接就像是为了短视频平台的点赞量身定制,不再服务于故事本身。当讲好故事、写好人物被异化为制造爆点,剧集的叙事完整性就会面临挑战。

在当下,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碎片化信息分散,对文化消费而言,比拼的不再是雕琢“王冠”的匠心,而是捡拾“碎钻”的效率。电视剧行业同样如此,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让一个达人转发、一个谐音梗都可能瞬间引爆话题。为迎合这种传播特性,部分剧集在创作时就预埋爆点,将社会热点和矛盾先罗列出来,塞到剧情中,围绕冲突来设计人物和故事;或者在传播时堆砌网络流行梗,甚至消费演员私生活。这些做法虽能制造短期热度,却牺牲了叙事的连贯性。即便是近年兴起的8-20集短剧,相比短视频,仍然需要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当剧集只剩表面热闹,缺乏合理剧情、立体人物和核心价值支撑,“看不懂”“人设崩塌”的质疑自然不绝于耳。

长剧无法像短视频一样追求直接迅速的释放,必须注重情感共鸣,用逐步累积的情感能量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若一味追逐网络热梗而忽视故事内核,剧集终将沦为空洞的梗合集,让“一顿饭”吃下来乏善可陈。对于观众来说,可能还没来得及体会剧集想传递的情感价值,就被热搜带偏节奏、转移视线,陷入琐碎、争执和宣泄,也不利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比如近期热剧《雁回时》,剧中男主是一个丧妻有小孩的人,在剧播期间,很多剧粉关心他“是不是真结婚了”“孩子到底是谁的”,围绕这个问题热议不休,然而男主角确实只是一名普通二婚带娃人士。诸如此类的关注,实则削弱了故事本身的价值表达。

流量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关注,也可能让剧集创作陷入“怪圈”:为制造话题刻意强化冲突,叙事重心被热搜话题带偏,内容越来越脱离现实逻辑,最终丧失艺术完整性。真正的精品剧集,应该做到“形散神不散”——社交媒体时代给创作带来新机遇,但万变不离其宗,优质内容始终是根本。只有当剧集本身具有扎实的叙事功底、深刻的人文关怀,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才能锦上添花。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剧集创作更需要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让社交媒体成为好故事的放大器,而非劣作的遮羞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