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关注】别让“肠道堵车”威胁生命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5-04-10 19:18:32

据统计,我国每年肠梗阻发病率约为4%-10%,其中约60%由肠粘连引发,而老年人群中肿瘤性肠梗阻比例逐年上升。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护理组希望通过这篇科普,帮助大家识别肠梗阻的预警信号,掌握防治要点,守护肠道健康!

一、肠梗阻的“四大警报”

剧烈腹痛  

  • 阵发性绞痛:机械性梗阻常见,疼痛呈波浪式加剧,间歇期可缓解。 

  • 持续性剧痛: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管缺血),疼痛无间歇,伴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呕吐频繁:高位梗阻(如小肠)早期呕吐,呕吐物含胆汁;低位梗阻(如结肠)呕吐出现晚,可能含粪臭味。

腹胀明显: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显著,腹部膨隆如鼓,可伴肠型或蠕动波。

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梗阻患者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部分患者可能排出少量血便(警惕肠坏死)。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腹部手术史者:术后肠粘连是肠梗阻的首要诱因(占比约60%)。

长期便秘人群:粪石嵌顿可堵塞肠腔,老年患者尤其高发。

肠道肿瘤患者:结肠癌、直肠癌可能直接阻塞肠腔或引发肠套叠。

饮食不规律者:暴饮暴食、高纤维食物摄入不足增加梗阻风险。

老年群体: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肿瘤及粪石性梗阻比例高。

长期卧床者:术后或瘫痪患者肠道动力下降,易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三、如何疏通“堵车”?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不完全性梗阻):  

  1. 胃肠减压:插入胃管抽吸积气积液,减轻肠腔压力。 

  2. 纠正内环境: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脱水及酸碱失衡。 

  3. 灌肠通便:甘油或肥皂水灌肠促进排便,缓解低位梗阻。 

  4. 抗感染治疗:静脉输注抗生素,预防肠道菌群移位感染。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肿瘤性或保守治疗无效者):  

  1. 传统开腹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或解除粘连,必要时行肠造瘘术。 

  2. 微创技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粘连松解或部分肿瘤切除。肠道支架植入:对肿瘤性梗阻患者,可先植入支架解除梗阻,为后续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患者常见疑问:

“手术后还会复发吗?”

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约10%-30%,需术后早期活动、控制炎症。

“灌肠能彻底治愈吗?”

仅适用于粪石或轻度粘连性梗阻,若12小时内无效需考虑手术。

四、如何预防肠梗阻:

饮食:多吃高纤维食物(燕麦、苹果、绿叶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多饮水,(晨起空腹温水最佳)。

运动:每日散步30分钟,或练习腹部呼吸法。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推荐简单动作:站立踮脚尖10次,双手叉腰左右侧弯腰各5次。

便秘科学管理: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推荐渗透性泻剂(乳果糖)或益生菌调理。排便时脚踩矮凳,保持膝盖高于髋部。

定期筛查与监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长期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者及时就医。

|消化内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