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智库声音】解放日报 | 陈云霞:皖南山水何以走入近代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04-10 18:32:54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4月9日《解放日报》第11版:长三角周刊/最江南

安徽宣城,徽杭古道。均视觉中国

皖南由皖南山区和皖省长江以南沿江平原组成,自古是文人墨客、旅行家十分青睐的地方。李白在马鞍山、芜湖、宣城曾留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耳熟能详的诗篇,徐霞客更是赞美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皖南山水早已走入人们的审美视界,也应生出一种崇尚自然的“山水精神”。但至近代以后,皖南山水何以走进长三角旅游圈,成为都市人荡涤心灵的去处,激起普通人对自然奇趣的向往?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徽杭公路和江南铁路的修建。

近代交通道路完善带来人们在空间流动上的自由,尤其是铁路旅行更成为一种时尚,被视作现代性的载体。同样是带状网络,水路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彼时则被旅行者视为传统。铁路旅行文学一度成为从文学从业者到普通大众都能生产并欣赏、传播的文学形式。从施蛰存等作家的小说,到徐志摩的诗歌,从《点石斋画报》上的火车奇遇,到民间文学竹枝词《咏火轮车》,无不通过铁路旅行文学向大众传达身体行动自由背后的意义,那就是移动景观带来的视野拓展和观念冲击。

沪宁铁路修建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旅行圈向西扩展至南京,人们以江南为入口,逐渐走进长江三角洲。但是直至江南铁路修筑,才以南京为节点,往西南将皖南连接起来,最终融入长江三角洲热门的环线旅游圈。1932年,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主席张静江等人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建设东方大港(乍浦)”的设想,组建了商办“芜乍轻便铁路公司”,原计划修建芜(湖)乍(浦)铁路。1934年,首先建成的是芜湖至宣城孙家埠铁路,次年芜湖往东北沿江通往南京的“京芜铁路”修筑完成,后又连接宁国、旌德、绩溪、歙县、屯溪等皖南山区。1935年开始,江南铁路特开黄山游览专车,旅行者还可以购置徽州、屯溪、九华山等地车票。这无疑将皖南的山地景观、沿江鱼米之乡与东部太湖流域连接起来,在长江下游三角洲自然地理基础上形成一个人文区域的长三角。

当然,此时徽杭公路和安徽商办京(南京)芜公路、芜屯公路也完成,一方面让旅游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促成长三角的旅行在空间上形成闭环。皖南山水不仅向东北经南京与太湖以北流域相连,还向西南借徽杭古道经杭州与杭嘉湖相连,最终通向区域中心——上海。这两个方向的向东延伸既是延续传统的经济、人口流动格局,又是在方式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皖南沿江平原所在的芜湖,是中国著名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区域内青弋江是长江支流,借由两者水运能力,芜湖米市向东供给上海。而皖南徽商则经新安江与钱塘江下游相连,走出封闭的山区。徽杭、京芜、芜屯公路让普通旅行者感受自然地理界限的突破与弥合。所以,当时大量的公路旅行游记都在抒写普通人的公路见闻与感受,也传播着对皖南山水地理上的认知。

徽商早就为人所知,但皖南的人文氤氲和徽商背后的经济、社会形态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不是很久的事。新世纪初,因徽商而被旅行徒步圈子重新挖掘的徽杭古道成为热门路线,其部分路段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3年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东线郎溪段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往前追溯,近代旅行圈“发现”皖南山水却是因为徽杭公路。1937年4月的《上海报》上刊登文章《徽杭道上的杭徽路》就说到,虽然徽州的对外交通不仅有杭徽路,但是“这贯通两省,大半是在山区行驶的杭徽公路汽车终究是达不到的。为着地理的关系,由徽州到杭沪苏嘉的人最终还是要取道于此”。可以想见,徽杭古道在新世纪走进旅行圈的一个前提是皖南山水在近代因为徽杭公路而被热门旅游圈所熟知。

近代交通道路系统的逐渐完善,让古代皖南的山水情结被旅行者继承。其足迹突破自然河流、人工河道延伸所及的区域,感受到的景观当然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太湖流域杭嘉湖的小桥流水。同时,他们也借此产生新的区域观,将山水情转化为民族情。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皖南沿江芜湖等地配合浦东开发政策设置皖江开发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为长江文明的现代面相增添了扎实的一笔。

(陈云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