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那种紧张氛围,过来人一定难忘。
现在,家有毕业生,又会是怎样的复杂感受?
据媒体报道,今年将有1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赴求职现场。眼下正是紧锣密鼓的求职季,求职的学生多,招聘的信息也不少,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最近,少数企业关于前来求职者人数的推文引发不少关注,“收到百万份应届生简历”的介绍也让一些网友感觉似乎有自我炫耀之嫌。虽然相关企业很快就删除了推文并致歉,但在求职市场诸如此类的“小事情”其实还有不少。由此也带来思考:对待求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如何更好地呵护这些即将踏出校门的未来主人翁?
回首细看当初那篇文章,其实内容并不算出格,编辑发文初衷可能只是想通过应聘人数的庞大,来展示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成果。但为何引发人们情感上的不舒服?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实,至少近20年来,每一个走出大学门的求职者,都知道找工作并不是容易事。一场场连轴跑招聘会、辗转多地面试、挑灯修改简历的经历,想必是很多人共同的经历。而在今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的大背景下,每个热门招聘岗位背后或许都站着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当初的我们”。而具体到每一个求职者,每份简历都是他们成长求学奋斗过程的浓缩,值得被认真对待。话说到这,相关推文引人不快或许就不难理解了——企业只从百万简历中看到自己受追捧,以“挑选者”的姿态出现,而似乎少了对百万份期待需要给予的尊重和呵护。
大学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说实话很多人还是一团孩子气。他们将面临很多人生的首次,首次投简历、首次笔试、首次面试、首次被拒、首次收到offer……首次就业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过渡,更是一个融入社会、寻找社会认同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方方面面都能多给他们一些耐心与关怀,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与空间,让他们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能不断成长。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相当多的毕业生们而言,很难在求职中“一击就中”,失败几乎是一门必修课。此时,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拒绝,难免会让毕业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如果这样的拒绝多了,甚至会让不少人对寻找工作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可否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呵护前来求职的大学生呢?
如果是对待自家孩子,那招聘就不应只是冰冷的优胜劣汰,而是孩子们与用人单位的一次相遇。能达成双向奔赴当然最好,但当用人需求和求职者现状暂不匹配时,落选关怀机制的完善程度,不仅丈量着社会的文明水位,更是对人才观能否超越功利性的考验。要知道,今天未被选择的年轻人,可能是明天的行业领袖。用人单位对待每一个求职者的态度,不仅会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轨迹,更能主导更多人才的流向。
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对待求职大学生,细节上的周到完善,和心态上的温柔以待同样重要。譬如前不久,某地市级机关单位公务员考试面试中,1141名落榜者收到一条来自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安慰与鼓励的短信,有求职者就表示,“被‘暖’到了”“即使这次没有‘结缘’,下次有机会这里还会是第一选择”。再比如,江苏、山东等地就曾提出,无论最终是否来该地就职,都会为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至15天不等免费住宿。此外,江苏还提出给应聘毕业生一次性发放1000元/人的面试补贴,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经济支持。这些细节上的关心,看似微不足道,其实足以让那些在求职路上一时困顿的年轻人感到生活的温暖,鼓励他们无惧风雨人生路。
当每个年轻人都能带着“被关怀”“被呵护”的自信与温暖走向职场,那将是对“人才是第一资源”最生动具体的诠释。呵护好今天跌跌撞撞的雏鹰,就能期待明天展翅云霄的雄鹰。
(陈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