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民刘女士在逛美妆店时,被一款宣称“食品级”的面霜吸引。商家称这款面霜用的都是可食用的天然原料,安全到能吃,敏感肌用着也毫无负担。刘女士心动不已,买回家使用后,脸部却出现了泛红、瘙痒等过敏症状。像刘女士这样被“食品级化妆品”迷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当下,“食品级化妆品”在市场上大肆流行,不少产品打着“无添加”“纯天然”的旗号,看似安全又高效,实则暗藏诸多陷阱。今天,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就来为大家揭开“食品级化妆品”的真面目,教大家如何避开这些消费“坑”。
“食品级化妆品”只是营销概念
南京市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科专家表示,“食品级”化妆品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或法规定义。 这一术语只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而创造的商业噱头。根据我国现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用于皮肤、毛发、指甲等人体表面,以达到清洁、保护、美化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而食品的定义则是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
核心误区:食品级≠安全
商家宣传“食品级”化妆品,常以“无添加”“纯天然”为卖点,实则食品与化妆品生产标准不同。 化妆品安全关乎原料、配方、工艺、使用及贮存多方面,食品级成分不等同于化妆品安全。如魔芋、维生素K虽可食,却在化妆品中禁用。在市场上,一些常见的“食品级”成分如植物基油脂、甘油、天然矿物和维生素等常被用于化妆品中。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认为这些成分既然是“食品级”的,那么用于皮肤上也应该是安全的。然而,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某些成分可能在食用时安全,但在外用时却可能引发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四步避坑指南
【查成分】警惕酒精、香精、防腐剂(如苯甲酸酯类)!
【选品牌】优先选择老牌国货/国际大牌,减少试错风险。
【试肤感】新化妆品先耳后/手腕试用,确保无过敏再使用。
【看保质期】开封后建议6—12个月内用完,避免变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