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沿着海岸看中国 | 上海:勇立潮头 奋楫者先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4-10 09:58:17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这座以“海”为名的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书写着文明演进的壮丽篇章,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今日之上海,锚定时代方位,勇担“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光荣使命,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中加速前进,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行稳致远,勇立潮头。

江海通津因水而兴

4000年前,松江广富林的先民依水而居,滩上留下的陶器残片与稻作遗存,镌刻着上海早期的海洋基因。宋代的“上海浦”畔,商船云集催生“上海务”,元代升格为县,一座因水而兴的城池初见雏形。水网密布的地理特质,让上海自古便是“江海通津”。

今日之上海,海洋文明展现出更开放的姿态。临港新片区挂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昔日的滩涂上崛起了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港口——上海港,其国际航线密度居全球首位,127条远洋航线串联起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网络。浦东开发开放的35年间,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从浦东复制推广、走向全国。

今日之上海,海洋文明澎湃更强大的创新动能。去年,上海自主研发的B型舱液化天然气围护系统首次实现首台套工程应用;全球首套全流程船用碳捕集系统研发成功;中国首台25米主动式波浪补偿栈桥完成模拟风场试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海试水深突破4000米……上海在海洋先进制造业和海洋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今日之上海,海洋文明以更丰富的形态生长。金山嘴渔村,这个清末民初兴起的海滨渔港,曾是上海最负盛名的海鲜集散地,如今化身为“海鲜美食+渔文化”的网红打卡地;中国航海博物馆以21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讲述从独木舟到万吨巨轮的千年航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中,“爱达·魔都号”正重塑海上丝路的浪漫航迹;在崇明生态岛,风力发电机群与候鸟保护区和谐共生。

“五个中心”建设再攀高峰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上海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在夯实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方向,持续打造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应用场景和高质量孵化器,助力一大批前沿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上海金融“四个体系”持续完善。在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上线运行,让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在去年末达到1.3万亿元。在上海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努力下,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178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超过30%。

去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进博会七年5000亿美元累计成交是上海不断强化链接全球贸易平台的最好证明。

除此之外,上海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三,我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上线一年多以来运行平稳、成交活跃,累计成交额超过4万亿元。上海还不断推进海空枢纽建设,小洋山北作业区、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罗泾港区改造一期建成投运。

目前,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万家。这都依赖于创新策源能力的突破和良好科创生态的建设。上海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实施新一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7亿元、增长7.2%,同时还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推进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

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跃迁

黄浦江畔,创新的浪潮与开放的胸怀交织成歌。上海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乐章。2024年,三大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33.4%。

在张江科学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微电子等一大批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汇聚于此,芯片领域从业人员超10万人,超5000名海外半导体专家落户;在临港新片区,有着100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等核心领域,设立500亿元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卡脖子”领域……得益于深厚的产业基础、顶尖的人才储备和开放的创新生态,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25%,成为全球产业链关键节点。

在上海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实验室中,抗癌创新药PD-1抑制剂国内销售额超15亿元,海外市场加速拓展。“九期一”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MAH制度则显著缩短创新药研发与生产衔接周期。依托良好的创新政策与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体系,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000亿元,300余家企业构建“研发-生产-服务”生态链。

从“书生·浦语”大模型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到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并实现量产下线超1000台;从AI芯片算力比肩英伟达到国产机器人关节模组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的AI版图正以“技术突破-场景赋能”实现双轮驱动。人工智能领域3000亿元产业规模背后,是《上海市人工智能条例》护航数据安全、千亿级基金撬动发展生态的制度创新,更是大零号湾聚集4000余家硬核科技企业的产业势能,以及模速空间以“十百千万”为目标的创新实践。

作为三大产业的交汇点,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开辟新赛道:今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计划于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2030年前实现脑机接口技术的全面临床应用,打造脑机接口全球创新高地,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

古今交织的都会诗篇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上海这座城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碰撞中,淬炼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书写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从中共一大会址的青铜雕塑到龙华烈士陵园的松柏长青,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肌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青铜雕塑前,革命火种与数字原住民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黄浦江畔的红色露天博物馆,串联起45处红色地标,让市民在漫步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如何铸就城市精神内核。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识,指引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航向。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交织成海派文化的立体长卷,杨浦滨江从“还江于民”到“让江惠民”的华丽跨越,书写出从“工业锈带”到“幸福秀带”的民生答卷。苏州河畔,M50创意园的斑驳铁门和老旧墙面成了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美丽景观。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老洋房改造的书店正用AR技术重现作家笔下的上海滩。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将历史文脉与未来愿景熔铸成全球瞩目的“最潮海派”图景。

在钟灵毓秀的朱家角,摇橹船荡开千年水乡的涟漪。城隍庙九曲桥上的太湖石倒映出豫园的飞檐翘角。上海的文化根系深扎江南沃土:顾绣的丝线穿梭千年光阴,海棠糕的甜香氤氲着市井温情,评弹昆曲的水磨腔调里,藏着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而今,江南文化以“最忆江南”的婉约,滋养着城市生态与人文共生的文化底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将努力以排头兵的姿态、先行者的担当奋发有为、率先作为,更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东方明珠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

策划监制:周文菁

撰稿:刘彦纬 马平川

AI制作: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