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嘉定 > 文章详情

汇龙潭 | 筝影忆儿时

转自:上海嘉定 2025-04-10 08:01:33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认为放飞风筝可驱散病痛与烦恼,带来好运。风筝,本乡方言又称之为“鹞子”。

过去,想放风筝,只能动手制作。印象中,离我家老屋仅隔一条河,住着一位右腿微跛的寡居老汉,大家都叫他“柳伯伯”,是个手巧之人,会做风筝。每年临近清明时节,他家理所当然成了全村小孩最爱光顾的场所,隔三岔五便有人上门缠着做风筝。

柳伯伯当年做的风筝其实很简单:取两根筷子,用刀剖成四爿,再削成二横一纵状,用棉纱线扎成田字形,上面糊以报纸,并用毛笔涂上黑点。最后将废弃的练习簿纸,剪成一条条粘接起来,权当“鹞子”尾巴,一只风筝便完成了。

我拿着这并不精致的物什飞奔回家,等它晾干,便迫不及待地为其拴上线,拉着它冲出院门,满心期待着风筝能把我的心情放飞到湛蓝的天空。然而,事与愿违,当兴致勃勃飞跑着的我,一只手松开风筝,另一只手赶紧放线之际,风筝却只打着趔趄往上蹿了蹿,马上力气不足似的,又打着旋儿栽了下来。再放再栽,无论我怎么努力,那风筝还是一次次地从空中坠落。

瞧着这一幕,我沮丧极了。邻家女孩小玲揶揄:“这种鹞子,只配在床底下放放。”她的挖苦激发了我的斗志,必须得找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遂拿着风筝去请教柳伯伯。柳伯伯一看立即发现了症结所在——之前做的时候,筷子削得不均匀,外加报纸上浆糊太厚,导致结构不合理、风筝不平衡,肯定放不到天上去。

那天下午,柳伯伯又给我另做了一个风筝。这回,他改用篾条扎成风筝骨架,继而以年画糊面,最后还在风筝的尾部缀上几丝彩条,为风筝增色不少。托着这只全新的风筝,我来到一处草地,先将风筝举高试了下风向,随后牵着它逆风跑起来,几乎是瞬间,风筝便鼓了起来。我慢慢放线,风筝越飞越高,于风的吹拂下,宛若一只彩蝶,带着童趣、幸福与理想,飞向那仿佛没有尽头的远方。

撰稿:钟穗

编辑:刘静娴、黄骊越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