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好书
上图发布X世纪好书
为进一步提升世纪出版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自2024年12月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启为期一年的“世纪好书”精选书单发布活动。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朗朗动听”栏目,每月呈现一期“上图发布 X 世纪好书” 精选榜,用声音传递文学经典,传播优秀文化,持续为听众、读者开启一场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
“世纪阅读”公众号从中精心筛选,今日特别为读者带来李欣朗读的《青春手记》片段。在这里,原本静卧于书页间的文字,挣脱纸张的禁锢,化作灵动音符,于空气中自在流淌,邀您一同感受这份独特的阅读体验。
点击收听
《青春手记》片段
《青春手记》第2册
我活了十八年零九个月,但有过思考的人生只过了九个月。短短的九个月,却异常沉重,像过了几年之久。思想上的经历,情感上的经历,数不胜数,程度剧烈。我学会细致地分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他人,自我,等等)。
我在自己身上首先发现的是一种严肃,近乎苦修的严肃,无法改变的严肃,我不知它从何而来,但我接受它,将它当作一种神秘的、不能拒绝的必要。我从未想过要与之讨价还价,即便令我不适,我也不能憎恶它:这就是我。是这样的自我支配着我的生活。首先,它替我杜绝了一切不重要的东西。有一些朋友对我很重要,她们很会寻欢作乐。她们甚至不会相信有人会拒绝这些东西:网球、游泳、戏剧、聚会。她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却让我感到不舒服,怎么会这样?我想。我也不会指责这些东西是一无是处的,而当我好好思考的时候,我很清楚我拒绝愉悦是没有任何道德根据的,只是我无法放任自己享受而已。
这一点,我每回都说。这也是我话不多的原因: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似乎觉得自己很掉价。我花很长时间斟酌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去看望朋友之前,写信之前等等,我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我讨厌交谈,只是因为我无法准备,我不能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别人有时会认为我的有所保留是一种傲慢。恰恰相反,这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带给他人一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要是他问我的话),我会因此感到羞愧。
当我独自面对我自己,或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我无法作出冷漠的姿态。我必须投入,即便不是整个自我,也至少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很惊讶,大家都与我不同,我因此而难过。我难过,首先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所表达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含义。他们忘记我说过的一句话,或者漫不经心地对待我做的一件事。而在说这句话、做这件事之前,我曾犹豫了很长时间,痛苦地纠结与思考。而且,我会依据我自己来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判断,要是我做这件事很有价值,那么他们做这件事也会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我试图重塑他们的心理状态,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我虚构了无数悲惨的故事,但在现实里并没有发生。
我就是有这样的弱点,我无法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也无法耐心地等待未来。我想尽办法去揭开未知的面纱。我带着一种巧妙的绝望,虚构一些最不被期待的未来。或者准确来说,我一件一件想象着未来发生的事,却始终将那些自己最不希望发生的事视为最有可能发生的。眼前的时光,我为此感到痛苦,因为它是确定的。我不会对自己说“可能”,可我会重新构建现在,我将这样的重构当作一个已然的事实……即便要以别的东西为基础来实现重构也在所不惜。
声音演绎
李欣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两届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蝉联三届SMG“名主持”称号、SMG工匠,曾任上海交通广播、经典947副总监,现为990早新闻主播,沪上知名文化节目主持人。
//
相关荐读
《青春手记》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沈珂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春手记》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8岁至22岁间写下的日记,共分6卷,另附其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的长篇导言,以及20余张珍贵图片(波伏瓦与友人的照片、信件、日记、文凭等,大多数为首次公开)。这部作品记载了她的迷茫与思考、希冀与悲伤、友谊与爱情,展现了她如何构建自我、发明自我的过程,从懵懵懂懂的“规矩女孩”到投身于行动的独立女性,波伏瓦引领着我们在这场充满偶然和不安的冒险中前行。本书另附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为本书作了长达三十多页的序,回顾了波伏瓦的一生。 本书还附有28张首次发表的照片,涉及日记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和往来信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丨作者简介丨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年出生于巴黎,青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法国哲学教师资格执照。她在二战期间和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人一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极力主张推介存在主义思想。1954年,她出版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该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奠定了用文学手法宣传存在主义这一创作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