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本市各涉农区在依法维护农户宅基地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途径,涌现了一批好的做法和典型,为优化土地资源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即日起,上海三农推出“‘闲置’盘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前几年,在闵行区浦江镇东风村,几栋闲置农房变身为长者照护之家,让住进去的村民直呼“舒心”。这样的闲置农房盘活模式不仅让村民创收,也让土生土长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养老”,更吸引了不少市区的居民前来体验乡村养老的“田园生活”,几年过去,这里的长者照护之家一直是“满员”状态。
沪郊农村,老人独自居住在一栋农村别墅的情况,很是常见。对他们而言,尽管子女不在身边,但若能不离故土,原居安养,是较为渴望的选择。2020年,闵行东风村改建完成的几栋长者照护之家启用,满足了本村及附近有需求老人的“养老愿望”。
农村别墅变“长者之家”
“城里人”和“家村人”成“一家人”
“我自己的房子变成了养老院。他们不但给我把房间装修好,让我不花钞票住里厢,还能免费享受各项养老服务。”这几年,东风村六旬老人顾莲花住在自家养老,直呼幸福。
当然,把宅基房借出来做养老场所,还是需要考虑一些时间的,顾阿姨表示:“辛辛苦苦造起来的房子,要借掉还是不大舍得的,况且房子借掉了,我们住到哪去?”起初顾阿姨顾虑重重,但最终还是点了头。最打动她的是两点,一是只出租一楼二楼,自己一家依旧住在三楼,还可以监督“房客”;二是自己老两口和母亲的养老问题可以“就地解决”,每年还能有1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她思前想后,觉得这笔账划算。
“农村老人养老需求迫切,但农村收入又不高,因此我们引入了上海闵行浦江春天为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本地区农村别墅互助养老项目,就是为了给本村和周边老人一个价格实惠、不离乡土的养老模式,也让村民增收。”东风村党总支书记陶骊介绍,春天为老服务中心先后租赁了6栋农民宅基地有证民宅,租赁期20年,每年租金100万元左右。每栋民宅面积在250平方米左右,有阳台、阳光屋、客厅、厨房、独家院子、自留地等。
上海闵行浦江春天为老服务中心前期还投入资金,通过适老装修改造,设置了单人房、双人房、三人房共45间,安装了电梯、消防报警、室外消防梯、监控、呼叫等设施,注册登记了闵行区浦江社区东风长者照护之家,核定床位49张,并取得了浦江社区东风长者照护之家(以下简称“东风长照”)内设养老机构的医务室证照,开通了医保。
现在,顾莲花家二楼住着住养老人,一楼客堂间则成为了为老服务的睦邻点,顾阿姨就是这个睦邻点的负责人,她和老伴一起张罗着:召集三五成群做健身操、做按摩、唠家常;预约通知医疗咨询、专题讲座;组织志愿者包馄饨、做塌饼,送到村里高龄老人的手中……
而居住在另一栋长者照护之家的黄月娣阿姨,已经93岁了,由于老伴身体不好,需要找一个有基础护理条件的养老院。因此,她从市区辗转来到了东风村,和老伴一起入住。“我看中的是这里的民风淳朴,价格实惠,农村的环境也好,”黄月娣表示,“我的老伴是大学教授,我是豆制品厂的员工,我们在城市里工作了半生,生活节奏很快,晚年就想在农村悠闲的养老。”
得天独厚的乡村环境,以及医养融合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区长者入住东风长照。目前,已有30位长者从市区各处搬来养老,“城里人”和“家村人”成为亲密的“一家人”,他们互帮互助,营造着“城郊融养”的老年幸福生活。而本村老人也在“不离乡土、不离亲情、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享受到了专业化、品质化的集中养老服务。
不离乡土、价格优惠
东风长照模式更符合农村老人需求
对闵行浦江镇而言,东风长照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此之前,浦江镇从来没有这样民建民营、租用民宅开办的农村养老机构。
“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农村老人的确有需求,本地老人是很不愿意离开乡土的,如果村里就有合适的地方养老,他们可能就不用离开了。”浦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东风长照受到欢迎,除了环境优势,价格实惠也是老人考虑的一大关键因素。
据了解,从2020年5月开始运行,东风长照对城镇老人每月每人收费5200元,对东风村农村退休的老人每月收费在3500—4000元,对外村农村退休老人每月收费4200元,使用长护险后,费用还能减免一部分。
在浦江春天为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样的模式,能为农村老人提供实惠、便利的服务,但收益并不高。抛开前期投入,目前东风村里开办了东风长照和春天长照两个长者照护之家,各有床位49张,一年的床位费收入最多500万元。但每年两个长者照护之家的房租就要180万元,人员支出需要200万元以上,还有餐食、水电、设备维护等其他支出在100万元左右,目前仅能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她表示,自从东风村建立养老机构后,不少同行也来“取经”,表达了推广这种模式的意愿,若能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同时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或许可以引导更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农村养老产业,助力推动农村养老业态的发展。
不离乡土不离亲,离开东风长照之时,不少老人表达了入住的喜悦,“很实惠,而且离家近,环境又熟悉”……可见,“嵌入”在农村的长者照护之家如今看来更符合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而这一栋栋被盘活利用的农房,不仅缓解了周边老人的养老压力,也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相信在未来,诸如东风村长者照护之家这样的农村养老模式,能在沪郊多点开花,给更多农村和市区老人带来福音。
文: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