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家长都知道,可一谈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家长就头疼。
2025年1月,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强调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这不禁让焦点再次回归到家长们的困惑:
在家,怎么做体育家庭作业?
孩子回到家后时间已经很紧了,怎么完成体育家庭作业?
运动会不会影响学习?
……
针对这些困惑,我们邀请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院长,首批全国幼儿体育专家,上海市青体协亲子运动培训师、课程研发负责人王红英教授给家长们带来科学、实用的家庭体育运动建议。
一
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学习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第二要事是健康,第三要事是健康。
那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维度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体育运动可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促进心肺功能增长;增强骨骼肌发育与身高增长;提高代谢,控制体重。
运动不足的儿童青少年易出现近视、超重等现象。
心理健康
首先,参与体育运动能够释放压力、稳定情绪,并提供团队协作的机会。尤其是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球类运动,能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其次,比赛胜利所带来的快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愉快心境。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与积极情绪成正相关,体育活动越多,积极情绪越高。
最后,合适强度的运动对改善失眠、调节情绪、智力发展、性格塑造均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学习能力
运动重塑大脑。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的分子和细胞水平,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塑造出更加聪明的大脑。例如,运动可以重塑大脑海马体,改善情绪、增强记忆,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改善不良行为。课前运动可以改善不良课堂行为,例如注意力、态度、专心程度、学习自律、拖延行为、冲动控制、执行任务行为、纪律问题等。
运动降低碎片信息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戴维·利玮(David Levy)提出“爆米花脑”(Popcorn Brain)一词,指人们每天刷屏幕上万次,在许多快节奏信息的刺激下,大脑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分散等状态,就像爆米花机中的玉米粒一样,思绪快速跳跃且难以预测方向,无法保持静止。体育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防止孩子的大脑在长期碎片信息的侵蚀下变成“爆米花脑”。
二
家庭激发孩子的运动热情
帮助孩子合理健康地运动
激发孩子的运动热情
身体力行,父母先动起来。孩子是天生模仿者,每天饭后20分钟的散步,或周末踢场家庭足球赛,父母流汗的样子就是最好的运动广告。身教胜于言传。
把运动变成游戏。用“动物模仿赛”来锻炼孩子的体能,如:袋鼠跳、螃蟹爬、青蛙蹲;用“寻宝探险”锻炼耐力,如:小区地图标记打卡点。
给孩子选择权,父母不当裁判。父母可以预先准备好“运动菜单”,例如:游泳、轮滑、攀岩……,让孩子每周从中自选2项进行练习。另外,要多问问孩子“今天想先玩哪个”,少说“这个动作不对”。
创造成就感。比如可以用运动手表记录每日步数,当孩子达成目标后兑换“家庭特权券”(如决定周末菜单)、兑换小礼品等。
制造快乐记忆。父母陪伴孩子运动,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去运动是每天中的高光时刻。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父母的积极参与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业表现,降低心理风险,并促进体育习惯养成。
父母要给予正向反馈。该如何给予正向反馈呢?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
帮助孩子合理健康地参与运动
激发孩子运动热情的下一步是实施运动,健康运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首先,和孩子商讨,科学制定运动计划。其要素包含: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营养补给。我们可以参照如下标准:
其次,提醒孩子运动过程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三
家庭如何利用
碎片化时间进行日常运动
碎片化时间是穿插在一个整体时间段内相对零碎的、短暂的时间。例如:早晨醒来后的几分钟、工作或学习间隙、看电视时等。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美国运动医学协会(ACSM)的研究表明,每天累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力活动,可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因此,每次进行短时间、多次的间歇性运动的积累也是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如何进行碎片化的体育运动呢?
方法一:将碎片化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零散时段。
① 通勤路上
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步行或骑行上下学,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能强化大腿肌肉群。
② 日常活动
家务劳动也可以作为一种锻炼方式。如整理房间时深蹲取物、擦地时拉伸躯干,将运动与生活任务结合。
③ 学习间隙
在学习或作业间隙,每30-45分钟穿插5分钟活动,如站立拉伸、原地高抬腿、靠墙静蹲等,帮助孩子缓解久坐带来的疲劳。
选择碎片化的游戏。例如,设计一些可以随时开始和结束的课间小游戏(如单脚跳格子、反应力拍手),利用零散时间提升孩子身体的协调性。
④ 等待时间
在候车或排队时,可以带着孩子做提踵练习(即抬起脚后跟)、肩部绕环或平衡站立,帮助孩子提升关节的稳定性。
方法二:按照运动的功能目的来开展运动。
① 提升专注力
5分钟“大脑激活操”:手指操、眼球追踪练习,帮助孩子快速切换学习状态。
② 缓解疲劳与压力
呼吸训练是调节情绪的科学工具。建议家长带领孩子从腹式呼吸入门,进阶尝试4-7-8黄金呼吸法:吸气默数4秒(蓄能)→屏息7秒(沉淀)→呼气8秒(释放),通过呼吸韵律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
③ 提升基础体能
基础体能如同地基,是运动能力发展的根本。建议每天进行20分钟基础动作训练:3-6岁儿童,可开展动物模仿游戏,例如熊爬穿越沙发隧道(锻炼核心力量)、螃蟹运球过障碍(提升协调性);7-12岁是发展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和基础力量的关键期,可以通过跑步、跳绳及各种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其心肺能力,以及通过自重训练,例如弓步走、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俯卧撑增强核心及上下肢力量。
④ 休闲娱乐
在家庭场景中,亲子互动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运动启蒙。建议通过亲子瑜伽、枕头大战等趣味游戏,在欢乐氛围中增进情感,促进锻炼。
晴好时节也别错过户外休闲,全家徒步、登山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共享美好亲子时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做到——让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汗。带着孩子去运动,参与到运动中来,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充满阳光。
互动
Qustions
&
答疑
Answers
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时候担心孩子运动过度。怎么来判断孩子是否运动过度?
体育运动也是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但要科学地判断运动负荷。
心率法。运动时的最大心率=(220-年龄)×(0.6-0.8)。例如一位20岁的年轻人,他的最大心率就是220-20=200,他的有效运动心率范围就是200×(0.6-0.8),即120-160次/分钟,这是他合适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家长可以借助运动智能设备,实时了解孩子的运动心率。
观察法。观察孩子的动作是不是很艰难,很困难则说明他很累了,现在的运动强度对孩子来说比较大。
另外,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做好记录。如记录今天做了多少次,孩子的表情、脉搏是什么样的,明天是多少次等等。这些可以作为孩子参与运动的成长笔记。
- END -
图文来源:静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