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新手机到了之后我给她下载了豆包,现在她和豆包打语音电话,还夸豆包真懂事”“我爷爷在手机上看见个假孙子,对着手机足足‘哎’了半小时”……这些场景,正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常态。不仅老年人,年轻群体也日益依赖AI情感陪伴:职场人向AI倾诉压力,学生与AI彻夜长谈,各类“电子伴侣”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
算法模型,正在成为无数人深夜倾诉的树洞;人工智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的情感图景。我们不禁要问,经过量化和计算的感情是不是真爱?拥有虚拟世界近乎“完美”的陪伴,能否满足人所有的情感需求?从工具依赖到情感共生,我们如何看待AI,这位人类社会的新伴侣?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个体始终有对尊重、爱与归属的需求。AI反射出的其实是当代人的情感缺口。热衷于虚拟儿童形象的老人,或许不懂算法,却明白自己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更多的人,从睡前谈心、分享童年经历,到倾诉痛苦焦虑,和AI无话不谈,是因为那些回答击中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孤独的心灵有所归属。应该说,是人类投射自身情感,才让AI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可能。机械应答的温度,数据解读出的共情,恰恰说明技术满足始终是人的主体需求,而非创造需求。
“一个不会关机、永远回应的恋人”“一个没有任何利益牵涉的精神伙伴”……AI伴侣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也带来了情感茧房的隐忧。这种高度可控的人机交流,规避了真实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与不确定性,如同某种反向驯化,那些被算法过滤掉的“不完美”,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格外珍贵的一部分,它们通向一条经过碰撞、沟通来解决问题的道路。当享受AI精心提供的“情感舒适区”时,或许要扪心自问,在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生而为人的我们是否有所进益,是否还保持着成长韧性?这样的反思也不难:和AI对话,抛出的话题温和,行文就理智而暖心;情绪混乱,回答就答非所问;带着开放的心态,能发掘出意想不到的奇妙;抱着成见去审视,往往被逻辑的“回旋镖”击中……对模型发出声音,其实都是在评价使用者,“硅基生命”流淌出的镜像,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子集。借由这种人机互动不断反观自身,才能把确定性握在自己手中。
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不妨从AI的回答中,学习如何去交流、如何去爱。虽然算法没有情感,但比起现实中人们的延迟回复和难以承受他者情绪消耗的交流习惯,它能在对聊中提供即时反馈,用温和、耐心的方式与用户交流,让人产生被理解和关注的感觉。AI给出的回应总是富有人性的闪光:坚定的选择和认可,没有偏见的包容和鼓励,尊重他人、保持边界感的分寸和智慧,这是基于语料库的数据投喂和概率匹配,深度思考后每一行代码所调动的,每次回应背后都凝聚着众多的文化积淀、情感交互和无数鲜活个体的思想表达。如果发现AI对自己的安慰话语很有效,不妨记下来,有机会说给亲人、朋友听;与其抱怨长辈沉溺“赛博孙子”,不如帮助他们更好使用现代技术;被AI的友好感动了,就将心比心,多用同理心去观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AI提供的并非真正的爱,但可以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