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海派乡村新图景丨村书记话乡村振兴:泖田变良田,松江田黄村耕耘产业融合新图景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4-09 12:18:08


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春意正浓,新绿漫野,松江浦南乡村舒展着乡村振兴的写意画卷。位于泖港中部的田黄村,自然风景优美,坐拥万亩良田和泖田湿地等独特生态美景,在粼粼波光与稻田纵横间,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将泖田变良田,实现乡村的美丽蜕变。

走进村史馆,一幅约两人高的泖田风貌油画映入眼帘,邀请人们走入田黄村以“耕耘美丽、记忆田黄”为主题的发展篇章。田黄村所处的万亩泖田,是由淤塞后的松江“三泖”之一的大泖围垦而成。曾经,因为地势低洼,泖田四周的农业收成较差,1958年起,为根治水患,建设者们在泖田中间开挖建设河,建设新水系,整治后的泖田让当时粮食的亩产提高了近60%,如今也成为松江重要的产粮区。

泖田不再出现雨涝灾害,并成为土地平整、整齐划一的万亩良田,推动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田黄村地处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核心区、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较早进行农业土地成片流转和开发,吸引一批非常优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聚集在这里,拥有松林米业、鱼跃水产合作社、太平洋禽蛋合作社等产销一体经营主体,并发展了吾舍农庄、泖田湿地、格林葡萄园等休闲农业项目。”田黄村党总支书记潘虹介绍,如今产业门类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形成“一条主线、两翼齐飞、三产融合”的乡村发展格局。

从空中俯瞰,泖田湿地水陆相依,潋滟波光与岸边绿影交映成趣。泖田湿地占地1500多亩,拥有丰富的原始生态风貌,在泖田湿地的垂钓中心,不少市民临水挥竿,在春光中享受垂钓的乐趣。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村内的吾舍农场、清芳园等休闲农业,则为市民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吾舍农场将自然教育、农耕文化体验、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是沪郊亲子体验的好去处。“如今正值旺季,前来农场春游体验采摘的市民很多,一年能接待十万余人的客流。”潘虹说。

当前,田黄村作为首批上海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项目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据介绍,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是上海市唯一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其中项目核心区面积达7500亩,致力于打造集智慧农业、种源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于一体的新田园模式,并具备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潘虹介绍,当前综合体二期已经启动,对泖田湿地等项目进行提升,协同推进基础配套提升,将对吾舍农场、清芳园等农旅业态“串珠成链”,规划一条17公里的旅游观光线路,田黄村也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繁荣和村企融合发展,充分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田黄村为村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促进农民增收,已吸纳本村村民就业100余人。欣欣向荣的乡村也吸引一批有志青年投入乡村建设中。

田黄村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郑东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发挥派出单位市委金融办的资源优势,初步探索出了“金融+驻村”帮扶模式,为强村富民注入金融力量。一方面,他将金融资源引入乡村,协调推动多家金融机构与田黄村结对共建,募集帮扶资金超30万元,打造党建共建互动阵地“美田农场”共享菜园,成立全市首家农村基层供销社组织,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新思路。另一方面,他组织多场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农业企业融资对接活动,让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出村进城,让更多人关注上海乡村。“驻村工作转眼接近尾声,我希望通过努力,让这些项目可持续性地发展起来,未来也会持续关注泖港、关注田黄村。”郑东伟说。

田黄村95后村委会委员朱毅,作为本村人亲眼见证了乡村发展,选择加入家乡建设中,也发现各个村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我们村委会中90后和00后占比很高,上海新农村建设吸引一批如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愿意来扎根基层,建设自己的家乡。”另一名出身松江的95后青年冯威,同样在乡村热土上找到个人价值坐标,他表示在解决村民民生问题、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的过程中,自己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如今,“泖田”不仅是沪郊粮仓,也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热土,从传统村落到新时代农村,延续着农耕文脉,田黄村正书写着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答卷。


文:张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