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食野,夏吃苦”,绿油油的野菜悄然生长,成为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从老一辈的养生活动到年轻一代的春日社交密码,挖野菜正在掀起一股新风潮,指甲缝里的泥土还没洗干净,朋友圈就已经被野菜攻陷了。
不过野菜虽鲜,却暗藏风险,因误食有毒野菜中毒的事件,每年屡见不鲜。如何科学“尝春”?让我们一起安全解锁春天的馈赠。
上海比较常见的野菜主要有:荠菜、蒲公英、野葱、马兰等。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当属荠菜和蒲公英。近年来,由有毒野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频繁发生,以3-4月份发生最多,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中毒原因有些是因有毒野菜和可食野菜外观相似,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有些则是加工不当,一些野菜中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引起中毒。此外在一些城市的绿地、公园、郊区的田野,也可能存在被农药、汽车尾气、污水污染的风险。
野菜中毒有哪些症状,如何处理?
对于传统上采食的野菜,一般来说它们是无毒或毒性很小的。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荠菜
马兰头
春季尝鲜,大家应当不采不认识的野菜,拒绝凭感觉采摘,建议大家通过专业书籍、网络科普等方式鉴别,或向有经验的当地人请教。食用野菜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并进行蒸、煮、炒等处理,初次尝试时要“少量试吃”。如遇不适,应当立即停止食用,立即就医,并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便于医生判断毒素种类。
以前好吃的野菜、野果、野菌等,如今不少都已被纳入人工种植的范畴,大家想在春季尝鲜,可以去正规商超、市场购买。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