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星期五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游泳横跨黄浦江?!彭家渡边的童年趣事……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4-08 21:46:31

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引子:家住彭家渡》之《叁》

2023年春,一个周末。

一帮小学中学的同学约了一起聚个餐。平日大家很少见面,这次以前玩得好的同学大多来了,自然要开怀畅饮。

酒喝多了,话也多了,气氛烘托到这个程度,大家不知不觉便将话题带到了小时候那些事儿。人到中年,回忆过往不知不觉便成了维系情感的纽带,少时的种种琐碎就是如今的谈资。

我们这批同学大多是一个村上的,老宅也大多在黄浦江边上。他们从我微信的朋友圈中得知我正在行走黄浦江,于是兴奋起来。

是啊,黄浦江承载着我们这批人童年、少年时代太多的记忆,有着太多的生活印痕,犹如岸边条石上的青苔,虽经年冲刷,却依然顽强而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下的孩子眼窝子还是浅的,没见过外面的大世界。黄浦江在我们眼里就是一条大大的河,在上海千泾百川中,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而我们所看到的江岸风景就是芦苇摇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潮落时显现的那一大片滩涂。潮来时浊浪滚滚,裹挟着杂物扑向堤岸,还有江中忙忙碌碌、川流不息的江轮。至于几十公里外那外滩的繁华,只能存在想象中,遥远而陌生。如果当年我能读到诸如“黄浦江两岸荟萃了城市景观的精华,是一条具有浓郁海派特色的文化长河,散发着生生不息的人文气息……”这样的文字,我一定会觉得这种表述似乎有点夸张,至少是以偏概全。同一条黄浦江,城里的,乡下的,迥然不同,泾渭分明。

当年,我们这帮孩子最乐此不疲的是在江边戏水。每到夏天,七八个十多岁的男生赤着身子天不怕、地不怕地游过三百多米宽的江面,坐在对岸的奉贤农田上边歇上半天,然后再游回来。记得那时奉贤人喜欢种西瓜,我们少不更事,又贪嘴,于是忍不住做些顺手牵羊的事,把小肚皮填得滚圆,然后在村里人的骂声和追赶中嬉笑着作鸟兽散,扑通到江中……我是个不喜运动的人,什么体育项目都拿不上手,唯独游泳却是引以自豪的。这得益于自小在江边“野游”的缘故。

潮落时,黄浦江会形成很宽的滩涂,小伙伴们就沿着江边捉鱼摸蟹,一天下来,浑身都被晒得乌黑油亮,但带去的小篮子里有不少的“战利品”。回到家,大人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泥猴似的鬼样,心里生气口中也骂,但见有鱼有蟹,口气就软了许多,之后只剩下担心的嗔怪了,作势打一记“头塌”后就接过篮子开始拾掇,在灶上点了火,煮熟后一家人聚在门口,支个方桌搬个板凳便津津有味地吃开了。

那时最为心惊肉跳的是每年八九月份的台风和潮汛,黄浦江水位陡涨,往往会越过警戒线,搞不好就有江堤崩溃、江水倒灌的灾难,这个时候村干部们是最为忙碌的,他们紧急动员,带领全村的党员干部、基干民兵上江堤用草包泥土进行加固,安排专人不分昼夜巡逻。这是关乎全村安危的大事,当年的江岸都是土垒的,经不起江潮冲击,一旦决堤,将威胁到整个村的村民生命和财产。像我们这样临近江岸的人家,更是首当其冲。

也是这个时候,这里的江段便会停进许多大型货轮,泊在江中央。宅上的小孩子们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便会不约而同地顶着风雨去看那些大轮船,在泥泞的江岸边哇哇地跳着叫着,兴奋得像过节。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吴玉林

朗读: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黄浩轩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