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正热播的《我的后半生》中,演员梅婷的南京话台词频频出圈。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方言?如何平衡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关系?两方辩手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观点A:变“土味”方言为流量密码
裹着烟火气的方言,沉淀着千百年的生活智慧,早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方言反倒逐渐“缺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体现在语言上,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十多年前,“救救方言”就已呼声渐起。2019年发布的《岳麓宣言》,宣告着保护语言多样性的理念得到国际认可。
今天,保护方言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办”的事情。怎么办?与优秀的载体结合,回归人们的生活是答案。方言与文化结合,影响力频频破圈。新技术、新业态、新热点频频涌现,“土味”方言既可以是赢得关注的流量密码,也可以在流量的滋养下焕发新生活力。
观点B:“方言”热中也要有一些冷静
过度使用方言,客观上会造成文化割据,还会助长地域文化歧视等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语言的最大功能在于交流沟通。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一味使用方言,或者过度使用,不仅人为增加沟通成本、设置交流障碍,更可能导致不同人因口音被自动归入不同的人群、圈子,从而引发人们对所谓圈层的担忧,甚至会影响当地的发展环境、引才氛围。
所以说,方言需要保护,但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也松不得。普通话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消除语言隔阂,增强全民族凝聚力,进而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请讲普通话”,还是需要在全社会不断强化。毕竟,人人都能听懂,让信息、情感准确抵达,才是语言的意义所在。
上述哪个观点说到了你的心坎上,关于“方言”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