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旅游时报 > 文章详情

上海艺仓美术馆:从煤仓到“艺仓”,一座工业建筑的再生

转自:旅游时报 2025-04-08 20:22:45

艺仓美术馆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前身为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白渡码头煤仓,在保留原有的建筑和风景上重新构筑,成为一座承载艺术的“仓库”。开放近9年,艺仓美术馆的建筑群落不仅整体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原有组合逻辑,也为浦东滨江输送了更多的人气与文气。

击查看清晰大图

老白渡码头煤仓变身而来

老白渡码头煤仓建于1984年。作为典型的煤仓,它是煤炭运输、储存、装载和分配的重要节点之一。2009年,随着世博会的召开,老白渡码头所在区域规划为全新的“老白渡滨江绿地”。同时,老白渡码头煤仓经过改造,成为了一座面向滨江的观景建筑。2012年,这片绿地和观景平台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然而,由于缺乏吸引人的功能和尚未成熟的滨江配套设施,老白渡滨江绿地在改造后的初期并未吸引太多的人流。因此,该区域的策划定位转向了一个“集艺术文化和时尚休闲为一体的翡翠滨江艺术区”。

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这里安插了一个案例展的分展场,策展人冯路和柳亦春将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作为主题,在原本被部分拆除的煤仓废墟中,借助于影像、声音和舞蹈,举办了一次题为“重新装载”的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空间展览,希望以此开启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探讨,原煤仓空间则由此被改建为美术馆,即今日的艺仓美术馆。

保留工业建筑的力量感

升级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外观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粗犷与力量感,内部则完全保留原来的八个媒仓并作为展览空间,化身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

由于建筑位于高桩码头,依照水务部门的要求无法建造新建筑和新的结构基础,因此设计只能在现有结构之上挑出空间。为更好地组织空间,并尽可能减小对现有煤仓结构的破坏,设计利用屋顶已经拆除后留下的顶层框架柱支撑一组巨型桁架,并层层下挂,在完成流线组织的同时也构建了建筑与黄浦江景观之间的公共性连接。

走近美术馆,旧的煤库被一层层悬挂在煤库现有结构上的新空间完全包裹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空间序列,整个煤仓和高架走廊道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成为了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

人们在沿江平台经过时,可以看到原状保留的煤仓漏斗,进入美术馆内部,除了期待在里面的精彩展览之外,旧时煤仓的结构也同时作为另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向人们讲述这个地点曾经的历史故事。

意大利当代艺术家双展启幕

如今的艺仓美术馆以文化艺术特展为中心,聚焦“多元”、“平等”、“交流”与“教育”,不仅展出东西方经典艺术与各个创意领域的创作成果,也同步关注以亚洲为主体的当代艺术。

2025 年正值中意建交 55 周年,两大文明古国自丝绸之路开启文化交流,延续至今。因此,艺仓美术馆将于即日起至6月2日,举办两场意大利当代艺术家个展,展现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弗朗西斯科·维佐利:天后》以 20 世纪电影史里的名作佳片为对象,通过刺绣、拼贴等艺术语言翻新与再造那些著名女演员的“天后”形象,从艺术家视角重构与重述人们对于那些电影的记忆与认知。展览涉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等电影风格,展现历史可塑性与名气的表演性。

《谢伊·弗里施:光晕》则采用电路、定制电子元件和工业材料等材料完成作品的构型,将作品制成散发光芒的几何体形状,以此表现传统神学中的“光”与现代哲学中“光晕”的意象。展览聚焦其光电装置作品,强调其不可见的部分——向外辐射并渗透周围空间的能量场。这种二元性邀请观众将光晕的概念不仅仅视为一种可见现象,而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文:西门

图:朱昱伟、摄图网

编辑:杨延超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simonede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