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公办学校普通班也能走出拔尖创新人才,秘诀何在?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4-08 19:43:18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近来好消息不断:

学校202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顾天旸同学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夺得金牌,并凭借优异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获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

静教院附校2022届毕业生顾天旸

在3月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海代表队(省队)选拔赛中,学校202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高一年级的王翊临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入选省队。

第一排右一为静教院附校2024届学生王翊临

这样的竞赛牛娃在静教院附校并非个例,事实上,学校每届都有一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并进入顶尖大学。

静教院附校校长倪继明介绍,学校多年来坚持“四个坚决”:坚决不进行入学考试,坚决不按成绩高低分班,坚决不开展整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化辅导。

静教院附校校长倪继明(左五)和学生在一起

这样一所积极营造“绿色教育生态”的学校,如何培养出学科竞赛人才?带着这个问题,第一教育近日走进了静教院附校。

因材施教有三大“法宝”


倪继明告诉第一教育,静教院附校坚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适合未来的社会人。这既是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校的体现,也是对“有教无类”的践行。

在她看来,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在于“奠基”: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学科、各种领域,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果说“有教无类”是一所公办学校办学的应有之义,那么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就必然要“因材施教”,二者间的张力如何平衡?倪继明介绍了学校的三大“法宝”。

法宝一
后“茶馆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改革成果5项,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数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后“茶馆式”教学

静教院附校原校长、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传承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暴露并解决学生的相异构想”等教学主张。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脚手架”——问题链,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曾有听课的老师评价,静教院附校的课堂里“学生特别活跃”,师生间、生生间的观点碰撞很常见。

法宝二
用丰富课程铺设五彩成长赛道

静教院附校开设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及社团课程,帮助具有不同兴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赛道。

以前面提到的数学社团为例,学生入社没有门槛,可以凭借自身兴趣自由“进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社团的团长均由学生自己担任,这也为学生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比起学科成绩,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的体育类课程、活动特别多,比如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放学后进行的30分钟“阳光下午跑”等。学校把几乎一半的校舍场地用于开展体育,为学生的茁壮成长留足空间。

法宝三
分层作业:作业多了可“举手”,学有余力有“奖赏”

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作业,消化能力有所不同。对此,静教院附校的做法是:为不同学情的学生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只做基础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在完成“规定动作”后,继续探索更具挑战性的“荣誉作业”。当做题成为一种“奖赏”而不是惩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校设置了“两个举手”制度:一是“学生举手”,如果当天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总量超标,学生可以举手,老师若不答应,学生可以直接找校长;二是“家长举手”,如果孩子作业写得太晚,家长可以联系班主任,由班主任转告科任老师,第二天孩子可以不交作业。

多年的育人方式变革,让“轻负担、高质量成为了静教院附校一张闪亮的名片。上海市教委“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静教院附校学生学业质量高、作业量少、睡眠时间多、自信心强、内部动力大、体艺科活动多,近视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静教院附校每届都有一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采访中,倪继明分享了其中一位学生的成长故事,或许能反映出学校的育人之道结下的果实:

学生李嘉昊在静教院附校度过了9年时光,前5年他在学习上表现平平,而且非常调皮,不过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很宽容。

转机发生在六年级。一堂数学课上,他早早做完了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便转过头和其他同学聊起天来。老师见状,没有批评他,而是从口袋中掏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一道更具挑战性的题目。

李嘉昊欣然接受挑战,正是这一刻点燃了他对探究数学的激情。从那时起,他每天做完作业后,都会钻进数学的世界,花两三个小时琢磨数学题。

初二时,李嘉昊踏上了数学竞赛之路,中考考进了上海中学,高三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接过了哈佛大学递来的橄榄枝。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曾说过三句“感谢”:

感谢当年的数学老师,用一道挑战性题目,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

感谢当年在学校数学社遇见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与他一同感受数学的乐趣;

最感谢的是静教院附校一直以来践行“轻负担、高质量”理念,作业不多,让他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浸润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

“中国式STEAM课程”激活创新素养

光刷题,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近年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项目化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这项能力的重要抓手。

静教院附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早,自2015年起开始深度整合式教学的研究,对国家课程进行分类:一类是适合系统教学的课程,如数理化;另一类是适合主题式教学的课程,如劳动技术、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的道德部分等。学校将后一类课程统整实施,以主题式、项目化、跨学科的方式开展。

学校将这类课程命名为“TRIP”课程。“TRIP”一词由“主题(Theme)”“探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和“实践(Practice)”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象征四种学习方式,也意味着一段特殊的学习旅程,也有人将之称为“中国式STEAM课程”。

静教院附校原副校长、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燕介绍,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使用政府规定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各科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实践探究。

简单来说,TRIP课程就是把各科知识“揉”进了一个项目中,带着学生做中学。这类课程最初在部分年级开展试点,如今已经实现了9个年级全覆盖,学生每周有2—3个下午沉浸在探究项目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和理念解决问题,在形成解释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关键能力。

教师周子晴回忆,文章开头提到的王翊临同学,在当年的TRIP课堂上表现突出,他曾在“智能家居”项目中担任小组的“智能工程师”,不仅显现出信息技术特长,还常常和同学、老师“争论”更优的项目方案,并帮助其他小组攻克难题,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潜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022年,静教院附校的“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研究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相关评价显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为学生的自主成长“留白”

让倪继明颇为自豪和感动的一点是,已经奔赴全国乃至全世界求学、发展的毕业生,回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回母校看看,足以见得他们在静教院附校度过的时光,已经凝结成了一种情怀。

学生最怀念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恐怕不会是刷题。在静教院附校,学习文化知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先,开设丰富的德育类课程、活动,为学生成长注入更多动能。

比如,学校每年开展“三月春风行动”,将“学雷锋日”升级为“学雷锋月”,鼓励学生到社区、幼儿园、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李嘉昊同学在一次志愿服务中与一位残障学生结对,一直到现在他都与对方保持着联系,正是这份坚持不懈的善意,成为他打动哈佛面试官的理由。

每周,学校都会举行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策划、组织、节目排演、宣传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不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迎接自己的“高光时刻”,他们还可以邀请老师、校长同台演出,一起创造难忘的回忆。

静教院附校努力建设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建立尊重、信任、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环境,让学生在绿色教育生态中“自由呼吸”。

在倪继明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者有智慧地“留白”,呵护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潜能由内而外自然生长。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