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抚浦东湿地,粼粼水波被阳光镀上碎金,水草间一串串晶莹的“珍珠项链”悄然摇曳——那是蛙类为新生命谱写的序章。每年3月末,上海大多数的蛙群在水草丰茂的浅滩上筑起育婴室,将卵块缀成自然的诗行。
2024年夏末,调查团队深入新场片林、南汇农业园等地,揭开了浦东新区非繁殖期两栖动物的神秘面纱。经过数周的调查,共识别并记录了蛙类1目3科4属5种。它们分别是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泽陆蛙、饰纹姬蛙。让我们循着它们的足迹,聆听湿地的低语。
它被戏称为“癞大爷”,粗糙皮肤如铠甲般覆满疣粒,耳后毒腺是它威慑天敌的“暗器”。从城市公园到郊区稻田,这位适应力超群的“城市游侠”总能在月光下挺起圆鼓鼓的肚皮,宣告自己的领地主权。
中华蟾蜍
(拍摄于新场片林)
中华蟾蜍
(拍摄于张家宅附近40-林地1)
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是两种外形相似的青蛙,它们都属于侧褶蛙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背部和背侧褶。
黑斑侧褶蛙
(拍摄于丽园附近33-农田1)
背部 | 有明显的黑色斑点 |
背侧褶 | 较宽,呈金黄色或浅棕色 |
金线侧褶蛙
(拍摄于南汇农业园片区)
背部 | 斑点较少 |
背侧褶 | 较窄,呈金黄色,像两条金线 |
这对“表亲”是水域生态的晴雨表,若它们的身影淡去,便是自然向人类发出的无声警报。
灰褐、橄榄绿、棕黄……它的皮肤如同会呼吸的迷彩服,在水田与旱地间自由切换。体长不足一掌,却敢挑战海拔1700米的山巅,用褶皱皮肤锁住每一滴晨露,演绎“适者生存”的终极哲学。
泽陆蛙
(拍摄于新场片林)
泽陆蛙
(拍摄于朱家宅附近40-农田1)
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它,披着镶"∧"纹的燕尾服,在夜色中奏响低沉的摇篮曲。每一口吞下的孑孓,都是它为人类献上的无声战书——以微末之躯,守护夏夜的宁静。
饰纹姬蛙(拍摄于新场片林)
今年4-5月,调查团队将再度启程,追踪繁殖期蛙群的盛大合唱。这些生灵不仅是生态健康的脉搏,更是浦东在城市化浪潮中珍藏的绿色信笺。当蛙声与车流声共谱都市夜曲,我们方知:守护一片水泽,便是守护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和弦。
素材来源:浦东绿化市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