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民政 > 文章详情

“我也不知道下个月卖的会是啥”

转自:上海民政 2025-04-08 17:32:49

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对面,有一家小小的慈善超市,和常见的慈善超市不同,这里售卖的不少商品是残障伙伴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店员中有的是肢体或智力有一定障碍的年轻人。在这里,附近不少居民经常到店进行捐赠,市民们的随手购物之举,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心愿墙上来自困难群众的心愿,也常被市民、企业认领……四年多来,人与人之间,爱心不间断地互相传递,让外滩街道善淘慈善超市一直“圈粉”无数。

“有意义”

特殊伙伴担当店员

明亮的购物空间,排放整齐的货架,舒适的沙发、座椅,走进福州路480号的外滩街道善淘慈善超市,让人有种步入书房、客厅的温馨感。“欢迎光临!”站在入口处的店员莉莉,穿着绿围兜正在整理着货架,见到有顾客进入,连忙打招呼。

整理好入口处的文具货架,她又拿来A4纸和荧光笔,给新上架的洗面奶写上品名,贴上标签。莉莉是一名有智力缺陷的残障小伙伴,她在这家超市已经工作了一年多。“我喜欢这里。”当被问及在这里工作的原因,莉莉有些腼腆地笑着说。店长徐程说,莉莉从特殊学校毕业后,曾在酒店、咖啡馆实习过,最后还是慈善超市最适合。

店员小陈入职超市一个多月,她说,之前逛上海书城时,无意间见到了这家慈善超市,当时接待她的店员就是莉莉。“看到她努力的样子,自己很受触动,就报名当了志愿者,后来发觉很喜欢这里,就加入了。”小陈说,现在和莉莉做了同事,日常一起导购、收银、整理货架,“她虽话不多,但做事特别细心”。

“我们的店员有点特殊,约一半是智力或身体有残疾的年轻人,不过他们也不特殊,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朝气阳光,向上努力。”善淘慈善超市运营部负责人许玮表示,他本身也是一名残疾人,因身患强直性脊柱炎,无法长时间正常工作,机缘巧合下,他到石门二路街道善淘慈善超市做了一名兼职店员,之后升职至运营管理岗位,至今已有六年多。许玮说,这样的慈善超市为残障小伙伴打开了和外界接触的窗口,发挥各自长处,走上合适岗位,而来自顾客们的认可、鼓励,更是唤起了大家的自信,让大家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

“有温度”

捐物、淘宝,汇聚爱心

在外滩街道善淘慈善超市里,不大的空间被划分出服饰、日常用品、图书等多个区域,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下几千种。入口处的“C位”上,萌蛇“表情包”徽章、南瓜造型手工艺品等,吸引了顾客的目光。“很可爱吧,这是阳光之家学员亲手做的,很受顾客欢迎。”店员小陈介绍说。

慈善超市的大部分商品来自企业的无偿捐赠,还有一部分物资是附近居民和热心市民的捐赠,如图书、衣服等。“他们不仅来捐物,还时不时地到这里坐坐。”小陈说,阿姨叔叔非常热心,会和他们聊天,也会帮忙向顾客介绍店内商品。

“我经常来这里逛逛,给小孙女买点玩具、文具。这种超市很有意义,闲置物品可以流转起来,给有需要的人,资金又可以帮助到别人。”家住浙江中路的贺伯伯笑着说,他是超市里的常客,喜欢来的理由不单单是因为能淘到物美价廉的小物件,同时也能“输出”一份爱心。

现场,正有不少年轻人拿来纸质手拎袋换购图书,“我和同事常来这里逛,这次是参加换购活动,做点环保的事情,自己也开心。”在附近商务楼工作的李先生坦言。来自辽宁大连的游客王女士和女儿正在“淘宝”,王女士说,这种超市的形式很新颖,让她觉得上海是一个有包容性、也很有温度的城市。

“走出去”

让爱心互传、延续

在超市一隅,一张张心形便利贴上写着一个个心愿,这些心愿来自外滩街道多个社区有困难、有需求的家庭。“企业可以申领,顾客也可以认领。”许玮介绍说,认领人会把物品准备好,再由慈善超市转交给居民。

“开业四年多来,这里打造了‘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慈善空间,超市不仅有了‘自我造血’能力,特殊人群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社区和超市之间在这里互传爱心,使得这家慈善超市一直人气不减,‘圈粉’不断。”善淘慈善超市主理人蒋抒洁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这家慈善超市去年一年迎来了近10000人次的顾客,闲置物品流转数量近30000件,累计接收个人捐赠物品7851件,95家企业捐赠25861件。正因为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络绎不绝,超市负责人打趣说:“我也时常不知道下个月卖的会是啥。”此外,超市举办了27场社区居民惠民活动、81场社区公益活动,志愿者参与人次更是达到了226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1023.5小时。在汇聚爱心的同时,慈善超市还“走出去”,参与到全市多个区的社区公益义卖活动中。

自2003年开设第一家以来,上海的慈善超市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如今,全市的慈善超市达到了200多家,实现了街镇(乡)的全覆盖。像外滩街道善淘慈善超市这种运营模式的慈善超市,目前在上海开出了12家,涉及黄浦、静安、浦东、长宁、青浦、金山等区,其中不少已成为了市民身边的“网红店”“宝藏店”。

来源:《上海老年报》